《御定仪象考成》
《御定仪象考成》印版
《御定仪象考成》星表
【《御定仪象考成》】
  《御定仪象考成》,又称《仪象考成》,正文三十卷,卷首二卷。清允 禄、德国耶稣会士戴进贤等奉敕修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武英殿刻本。版框14.6cm×21.1cm,27.6cm×17.6cm。 半页9行,行20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
  卷首有清乾隆二十一年《御制序》,九年(1744年)诸臣为修此书、制造玑衡抚辰仪以及编著《仪象说》等所具奏疏及职名表。
  清乾隆九年,适逢甲子,钦天监依例观测天象时,发现黄赤交角比康熙年间南怀仁所编《灵台仪象志》中的记载已有偏差,恒星位置也有变化。经钦天监奏请,敕准重新测纂星表,乾隆十七年(1752年)《御定仪象考成》编成。该书实际主编为戴进贤,参加者有26人。书成送武英殿刊印时,适值制造十年之久的大型天文仪器玑衡抚辰仪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完成,故在卷首特增二卷,其中首卷刊乾隆帝《御制玑衡抚辰仪说》,介绍新制玑衡抚辰仪的性能、用法。
  正文三十卷皆为星表。卷一为《恒星总记》,卷二至卷十三为《恒星黄道经纬度表》,卷十四至二十五为《恒星赤道经纬度表》,卷二十六为《月五星相距恒星黄道赤经纬度表》,卷二十七至三十为《天汉经纬度表》。
  全书的星表以乾隆九年甲子冬至为历元,共列星表300宫,共计30083颗星,其中南极附近23星宫共154颗星以及其它1614颗星都是补充进去的,称为增星。该书将增星按位置分配在各自的星宫内,并加写方向和数字编号。
  据后人研究勘明,全书是以1725年英国修订再版的《弗兰斯提星表》为底本,经过实测修正而编成。该书补充了大量旧表缺漏纪数,更正了旧表星序。全书的错讹、重复比《灵台仪象志》明显减少。
  《四库全书》、《中国古籍善本目录》等著录。
撰稿人:李福敏

戴进

戴进(1388—1462年),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一生经历坎坷,画风几经变化。青少年时居家习画,受画工父亲戴景祥影响,画法从工笔入手,善绘写真的肖像和精工的寺观佛像,同时又受流行江浙地区的南宋“院体”影响,作劲健一路水墨山水。40岁左右中年时,应征入京,进宫待诏仁智殿,因同行嫉妒进谗,故离开宫廷而流寓京城。居京期间承宗诸家,兼容并蓄,风貌多变,所承传统涉及北宋李郭、南宋马夏、米氏云山、元代盛懋、文人水墨法和浅绛山水等方面。54岁左右离京返乡,晚年卖画课徒,风格日见成熟,典型面貌是从南宋“院体”演化而成的雄劲简逸山水,同时也有融诸家之长、行利兼具的集大成画风。他独树一帜的绘画形成诸多追随者,遂开创了“浙派”。

武英殿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白口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鱼尾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单鱼尾

在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称鱼尾,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鱼尾称单鱼尾。

四周双边

书版一般用四周的界线围成,界线又称边栏,简称边。四周界线只画一道粗墨线者称单边。在粗线之内又附一道细墨线者称双边。上下两边没有细线、仅左右两边有细线者,称为左右双边。上下左右全有细线者,即称四周双边。

玑衡抚辰仪

玑衡抚辰仪是在铜镀金三辰仪基础上铸成的大型实测浑仪,历时八年,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完成,据虞书舜典中“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古义,故定名为“玑衡抚辰仪”。

恒星

由炽热的气体组成且能自己发光的天体。太阳也是一颗恒星。恒星也在不断地运动,但由于恒星离地球太远,在短时间内感觉不到它们之间相互位置的改变,所以叫恒星。

钦天监

官署名,掌管天文、历法等,历代多有设置,名称不同。周有太史,秦汉以后有太史令,属太常寺。隋设太史曹,旋改为太史监。唐初设太史局,武后时改名浑天监,不久复为太史局,中唐以后又改为司天台。宋元改为司天监。明清称钦天监。设监正、监副等官职。随着西方宗教的传入,亦有个别欧洲传教士供职其中。

南怀仁

比利时传教士,原名Ferdinandus Verbiest。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来华,十七年(1660年)到北京做汤若望的重要助手,治理天文历法。康熙八年(1669年),擢钦天监监副,不久晋升钦天监监正。康熙三十六年(1688年),因病卒于北京。

黄道

太阳在天球上一年间所移行的轨迹叫黄道,即地球轨道面和天球相交成的大圈。

赤道

天球或地球上,连接距离两极90°之点所形成的大圈称赤道,包含地球中心和地球赤道的平面和天球所交成的大圈,就是天球的赤道。

冬至

冬至,也称长至,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当天。古人把冬至以后昼夜长短和气候条件变化等自然现象,看作是阴阳二气互相转化的结果。并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人类和万物的福祉,遂把冬至这天定为一年中节气的开始。清代皇帝在冬至这天,要亲自于圜丘(即天坛)主持祭天大礼,以报答昊天上帝的恩德。除祭天以外,清廷还要举行盛大庆典活动,并将冬至与元旦、万寿节并称为三大节。

《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清代乾隆皇帝敕辑。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诏开“四库全书馆”,裒辑《永乐大典》之散篇,并收罗天下之遗书,参其事者4400余人,历时10年完成。《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3400余种,79300卷,凡6114函,36381册,约9亿9千7百万字。内容涉及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起了极大作用。
《四库全书》以丝绢作书皮,其中经部书用褐色绢,史部书用红色绢,子部书用黄色绢,集部书用灰色绢,分别贮于楠木书匣中,再放置在书架上,十分考究。《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录七部,其中以文渊、文源、文津三阁藏本最为精致,疏漏较少;文宗、文汇、文源各本已亡失。现存四部中,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散佚后补抄复原现藏浙江省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