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鉴斋御纂朱子全书》
【《渊鉴斋御纂朱子全书》】
殿16358-16382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渊鉴斋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清)李光地等纂修,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内府刻本。半页9行,每行20字,抬头行21字。四周单边,黑,双鱼尾。开本27cm×17cm,版框19cm×14cm。共25册。
  卷前有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御制序》,序后钤“体元主人”、“稽古右文之章”朱文两玺,康熙五十三年李光地等《进书表》及职名、凡例、目录。
  因宋朱熹《晦庵集》由多人编辑,难免有失真之处,且朱熹早年与晚岁学术观点有所变化,而后代儒家往往坚持朱子的部分言论,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朱子的本旨。鉴于此,康熙帝在康熙五十二年敕命李光地等儒臣将朱熹文集、语录进行整理删节,汰其榛芜,存其精华,以类排比编成此书,并命以“御纂”名义颁行全国。
  是书分为学类、论学、孟子、中庸、易、书、诗、春秋、礼、乐、性理、理气、鬼神、道统、诸子、治道、论文、赋词、历代十九门。内容涉及自然科学、政治、哲学及史学。在哲学方面,朱子认为精神的“理”是世界万物之主宰和本源,而物质性的“气”则从属于“理”,受其支配和制约,“理”与“气”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全书具体反映了朱熹“有理有气,以理为本,理在气先”的哲学思想,为研究朱熹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此书另有清康熙五十三年武英殿刻黑口本,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武英殿刻古香斋袖珍本,清咸丰元年(1851年)墨格精抄进呈袖珍本。
  《四库全书总目》、《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目录》等著录。

撰稿人:张广生

渊鉴斋

渊鉴斋是清康熙帝的书斋名,在畅春园内。康熙帝以“渊鉴斋”为名,命人编纂了《渊鉴斋御纂朱子全书》、《渊鉴斋古文选》(又称《古文渊鉴》)及《渊鉴类涵》等书籍。

李光地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榕村,福建安溪县人。精天文、地理、经学、小学。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十七年(1678年)迁翰林学士,十九年(1680年)授内阁学士。李光地建议取台湾,推荐施琅担当重任。二十五年(1686年),授翰林院掌院学士,直经筵,兼充日讲起居注官,教习庶吉士。三十年(1691年),典会试,偕侍郎博霁、徐廷玺、原任河督靳辅勘视河工。三十三年(1694年),督顺天学政。三十六年(1697年),授工部侍郎。三十七年(1698年),出为直隶巡抚,治理水患。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五十七年(1718年)卒,谥文贞。雍正初,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著有《榕村韵书》、《韵笺 》等书。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白口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鱼尾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稽古

考察古代,研习古事。

右文

重视文化教育,崇尚文治。

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人称考亭先生,徽州婺源人,寓居建州。绍兴十八年进士。光宗朝官至焕章阁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是一位著名的道学家。庆元中,韩侂胄禁朱熹之学,落职罢祠。庆元六年卒,年72岁。朱熹著述甚丰,有《朱熹文集》一百卷,《朱徒问答》八十卷,《别录》十卷。朱熹工书,早年学钟繇(后人误作曹操),《书史会要》说他:“善行草,尤善小字,下笔即沉着典雅。”

武英殿

钦定

凡皇帝亲自裁定的事项为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