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噶尔丹叛乱平定后,又有达瓦齐杀噶尔丹策凌之子达尔扎属喇嘛拥众自立,准噶尔大乱。康熙帝遂特诏六师两路进剿伊犁,俘达瓦齐。此后又复平阿睦尔撒纳叛乱,列戍开屯,设官定赋,规划定制,讨定乌什诸地。为此清政府付出了五六十年的努力,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才将准噶尔全部平定。
是书即为清代康、雍、乾三朝平定准噶尔叛乱纪事本末体史书。撰者傅恒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任本书正总裁,与来保等人经过15年的努力,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终成此书。
全书正文分前编五十四卷,正编八十五卷,续编三十三卷。前编自卷一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七月“命议青海事宜”始,至卷五十四乾隆十八年(1753年)九月命钦差大臣永常为陕甘总督止,记述准噶尔问题的缘起及世祖、世宗、高宗三朝对准噶尔的若干方针政策;正编自卷一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一月准噶尔都尔策凌台吉等率众降清始,至卷八十五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三月高宗在西苑丰泽园赏赐凯旋清军将领止,记述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及擒斩大小和卓木的全过程;续编自卷一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三月命犒索伦官兵始,至卷三十三乾隆三十年(1768年)十一月伊犁将军明瑞等疏奏办理乌什回人诸事止,记述平定的善后措施。全书卷帙甚大,内容丰富,于西北地域民族多有考证,可作为清史、地方志、民族史研究的参考资料。
另有同年武英殿刻满文本及清满文抄本,由色尔布等7人任满纂修官,伊兰泰等6人任翻译官。是书收入《四库全书》。《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四库全书总目》著录。
方略
方略本意为计划、权谋、策略之意。清代从康熙年平定“三藩”叛乱起,每当一次政治、军事行动后,皇帝都要下诏设馆修书,纪其始末。是为《方略》或《纪略》。《清会典·办理军机处·方略馆》:“方略馆总裁,掌修方略”。清代纂修《方略》(《纪略》)约有50余种。
傅恒
傅恒(?—1770年),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高宗孝贤皇后之弟。乾隆时历任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授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平叛伊犁统师。在军机处20余年,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师指挥大金川之战,降服莎罗本父子。乾隆十九年(1754年)力主清军攻伊犁,平息准噶尔部叛乱。后任《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正总裁。撰写《钦定旗务则例》、《西域图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书。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缅甸战役中染病,次年卒,乾隆皇帝亲临其府奠酒,谥文忠。嘉庆元年(1796年)赠郡王衔。
武英殿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鱼尾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四周双边
书版一般用四周的界线围成,界线又称边栏,简称边。四周界线只画一道粗墨线者称单边。在粗线之内又附一道细墨线者称双边。上下两边没有细线、仅左右两边有细线者,称为左右双边。上下左右全有细线者,即称四周双边。
书衣
书衣,也称作书皮或封皮。在书册装订时另用空白纸张(一般用棉连纸,染成磁青、米色或天蓝色)加在书册前后,作为保护书的外壳,比作书的衣服,故名。历代官书的书衣多用黄、红、蓝、紫等色的绢绫做成。清代修《四库全书》,对其书衣更匠心独具,别开生面,以青、红、蓝、灰四种来颜色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用以标志经、史、子、集四库,这种做法,实开清代晚期和近代书籍封面绘画等装帧设计的先声。
阿睦尔撒纳
阿睦尔撒纳(1723—1757年),清代厄鲁特蒙古辉特部首领,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的重外孙。曾归附清廷,封为双亲王,后反叛,被清军击溃,阿睦尔撒纳外逃,病死于俄国境内。
纪事本末体
1.纪事本末:史书的类目名称,指以时间为序记述历史事件的著作。2.纪事本末体:也称纪事本末类,史书的一种重要体裁。以事件为中心,不受时间和人物的限制,叙述一事或数事的始末原因,是纪传体、编年体以外的第三种重要史体。
总督
官名,明代始设,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总理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事实上,总督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定例。另有管理河道及漕运事物者亦称总督。
西苑
紫禁城西侧的皇家园林,明清皆称西苑。东至紫禁城、景山以外,北、西、南三面皆抵皇城。面积约为紫禁城的6倍,是在金、元两代皇家园林的基础上经营而成。中心地带为南、中、北三海的广阔水域,水面相连通,四周建有大量园林建筑。其中保持较完整的有南海瀛台建筑群(清晚期幽禁光绪帝之处);北岸流水音、流杯亭、丰泽园、静谷等处;以及北海团城、琼岛、太液池东岸和北岸建筑群。现北海辟为公园对外开放,中南海为中央政府办公区。
《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清代乾隆皇帝敕辑。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诏开“四库全书馆”,裒辑《永乐大典》之散篇,并收罗天下之遗书,参其事者4400余人,历时10年完成。《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3400余种,79300卷,凡6114函,36381册,约9亿9千7百万字。内容涉及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起了极大作用。
《四库全书》以丝绢作书皮,其中经部书用褐色绢,史部书用红色绢,子部书用黄色绢,集部书用灰色绢,分别贮于楠木书匣中,再放置在书架上,十分考究。《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录七部,其中以文渊、文源、文津三阁藏本最为精致,疏漏较少;文宗、文汇、文源各本已亡失。现存四部中,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散佚后补抄复原现藏浙江省图书馆。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