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妙智大觉禅师语录》
《圆通妙智大觉禅师语录》卷一封面
《圆通妙智大觉禅师语录》序
《圆通妙智大觉禅师语录》之《佛说法》图
《圆通妙智大觉禅师语录》雕版
《圆通妙智大觉禅师语录》雕版
【《圆通妙智大觉禅师语录》】
  《圆通妙智大觉禅师语录》,二十卷,清释性音撰,实力、实慧编,翰林院编修吴世行楷手书上版,清雍正五年(1727年)内府刊本。版框27.8cm×12.8cm。半开5行,行17字,经折装。2函,20册。每函首册前有《佛说法》图、龙纹牌记。牌记上书“大清雍正五年”。册末有韦驮像。
  《圆通妙智大觉禅师语录》的内容分为寺录、普说、举古、拈古、颂古、法语、佛事、佛祖讃、聊方偈等。“寺录”为性音在各寺庙时的语录;“普说”为释家禅宗向僧众宣讲佛法之意,布法法师兼答众生疑难;“举古”为佛教禅宗谓咏唱前辈祖师的事迹和典故;“拈古”为佛教禅宗对典则故事加以评说并阐明教义;“颂古”为后人赋诗,吟咏佛祖释迦牟尼和其他祖师的言行;“法语”是对佛教禅“正法眼藏”教义的阐述评说;“佛事”即佛家教化众生之事;佛祖讃起始于释迦牟尼,终止于四十三祖东禅梦菴超格禅师;“聊方偈”为性音与僧众的偈语。卷末为行述,即性音的生平事迹,为其弟子实力、实慧所撰。
  该经收入《龙藏》即《乾隆版大藏经》中。
  此书扉页图版刀笔清圆活泼,细腻生动,为清早期佛经扉页画的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此扉页版画《佛说法》图及龙牌记雕版至今仍保存完好,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雕版为枣木版二块拼接,纵27.8cm,横64.0cm。
撰稿人:张淑敏

性音

性音(1671—1726年),字迦陵,别号吹余,俗姓李,瀋阳(今属辽宁)人。24岁出家为僧,后在杭州理安寺见知于超格禅师,从之学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应超格之召至京都任柏林寺首座,曾参见胤禛于雍正亲王府,后为大觉寺方丈。雍正初元归隐庐山,雍正四年(1726年)圆寂,年56岁。撰有《十会语录》、《是名正句》等。

吴世

吴世(?—1740年),字小眉,号眉庵,又号青灵山人,浙江归安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进士,官编修。雍正时提督河南、顺天学政。乾隆时期累迁兵部侍郎。工诗,善画墨竹。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手书上版

将作者书写的文字勾描或者直接贴版雕刻,刷印的文字与作者的书体非常相似,可保留原作的书法风格。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经折装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说法

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牌记

宋版书中印有刻书者堂号、主人姓名、刊刻时间等字样,四周围以墨框者称为牌记,亦称墨围、木记或书牌。多为长方形,还有钟形、鼎形、碑形、亚字形、葫芦等形状。一般置于封面页的后半页,也有置于序末、目录末、某卷末或书末的。元、明刻书多仿效之。此外,明、清盛行在书前内封镌三行宽竖格刻印著者姓名、书名、刻书者堂号、刊刻年月等字样,类似现代书籍的版权页。有人将以上种种统称为牌记或书牌。

韦驮

梵文Skanda(塞建陀)音译的讹略,亦称韦天将军。佛教护法天神。传说为四天王中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将之首。自唐初道宣记载其事迹以来,其塑像被安置于寺院中,一般穿古武将服,执金刚杵,立于天王殿弥勒像之后,面对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像。

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信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相传其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生活在约公元前565至前485年间。他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决心为世人找到解脱方法,于是舍弃继承王位的太子之位,出家修行,最终觉悟,创立了佛教。

大藏经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佛教典籍也随之在我国得到很大发展,翻译、缮写、刊刻的佛经大量出现。除单经外,还整理编辑了大藏经。大藏经相当于佛典的百科全书,内容庞博,其论述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学、建筑诸多领域,对研究佛文化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大藏经在体系上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甘珠尔”意为佛说部,即佛祖释迦牟尼的教法总集,包括显、密的经、律两部分,共1108种。“丹珠尔”则是佛弟子及研究佛学的学者们对经、律两部分的阐述和论疏,包括密教仪轫和五明杂著等,共3461种。藏文写本甘珠尔经目前所知有三种:一为明景泰写本(不详所藏何处),一为清康熙八年(1669年)写本(现存台北故宫),一为乾隆三十五年泥金写本,现分存于北京故宫及台北故宫。

《龙藏》

亦称《清藏》,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因刊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故又称《乾隆版大藏经》。一千六百七十种,七千二百四十卷。由允昼、释超盛等奉敕编刻,始刻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三年(1738年)告成。《龙藏》以明代的《北藏》、《南藏》为底本,略加增删编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