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封面
《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卷前扉页画
《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龙纹牌记
《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卷上
【《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不著撰者,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刊本。版框28.2cm×14.3cm,半开5行,行13字,上下双边,经折装。仿宋小团龙卍字纹织金锦封面,金腊笺手书签,白绵纸。签题:“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无序跋题字。卷前有扉页画,为素描墨印玉皇大帝及诸神朝天图,龙纹牌记内刻颂词四言14句,卷末镌韦驮像。卷末署:“顺治十四年四月内奉旨,太监张裴然恭书刊刻,今板已失落。康熙五十一年,岁在壬辰春三月十八日起,至四月十八日御笔补书已完,命内官刻板以垂永久。”
  《行集经》为道家经典,内容叙述元始天尊在玉皇宫殿内对诸神祇宣说灵宝清净真一,不二法门,阐述善恶凶吉,罪福因缘。《行集经》在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均有刊刻。
  此本为康熙帝手书上版刊本,写绘精细工整,装潢精美,堪称内府精刊。尤其所绘图像庄严肃穆,画面阔大,为清内府所刻道家版画之翘楚。
撰稿人:张淑敏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经折装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织金

亦称库金,是清代宫廷御用品,因织成后要交清宫内务府存放于缎库而得名。纹饰多为金线织出的显花,但有时也使用银线。不论织金、织银,同属一类品种。织金有织金锦和织金缎之分。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牌记

宋版书中印有刻书者堂号、主人姓名、刊刻时间等字样,四周围以墨框者称为牌记,亦称墨围、木记或书牌。多为长方形,还有钟形、鼎形、碑形、亚字形、葫芦等形状。一般置于封面页的后半页,也有置于序末、目录末、某卷末或书末的。元、明刻书多仿效之。此外,明、清盛行在书前内封镌三行宽竖格刻印著者姓名、书名、刻书者堂号、刊刻年月等字样,类似现代书籍的版权页。有人将以上种种统称为牌记或书牌。

韦驮

梵文Skanda(塞建陀)音译的讹略,亦称韦天将军。佛教护法天神。传说为四天王中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将之首。自唐初道宣记载其事迹以来,其塑像被安置于寺院中,一般穿古武将服,执金刚杵,立于天王殿弥勒像之后,面对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像。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手书上版

将作者书写的文字勾描或者直接贴版雕刻,刷印的文字与作者的书体非常相似,可保留原作的书法风格。

面阔

间之宽称面阔,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檩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根檐柱中心线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