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巡盛典》是记载清凉山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清凉山即山西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因夏无酷暑,故名清凉山。清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皆曾西巡至此,但都未修专书以记其盛。嘉庆十六年(1811年),仁宗西巡清凉山,返京后敕命在《钦定清凉山志》的基础上“续行撰辑,所有庙宇、行宫及经由道途,前书有未载者,著该抚(按:指山西巡抚彭龄)速饬地方官绘具图说。”董浩等即据之修成此书。全书分为宸章、恩纶、秩祀、阅武、褒赏、程途、歌颂等八部分。书中不仅详记嘉庆皇帝此次西巡往返诸事,而且兼及圣祖、高宗西巡之事(注:山志的重点在山,而《西巡盛典》虽然也述及山,但重点在典礼本身,记事为主)。其中阅武、程途部分有图,对于考察当时京师至五台山沿途的历史风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嘉庆时,版刻图画已呈衰势,此本图版无论镌刻之精细、图画之隽秀,皆远逊于《南巡盛典》插图,即使较之《钦定清凉山志》插图也略逊一筹。但作为清宫中期以后的山水版画来说,仍堪称一时之选。
曹振镛
曹振镛(1755—1835年),字俪笙,一字怿嘉,安徽歙县人,曹文埴子。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授编修,官至体仁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纂修《会典》、《实录》、《河工方略》、《明鉴》等,都任总裁。服官50余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小心谨慎,深受朝廷信赖。曾三任学政,四典乡会试。卒谥文正。
英和
英和(1771—1840年),字定圃,号煦斋,清满洲正白旗人,索绰络氏,德保子。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进士。授编修。嘉庆间值南书房,入军机,道光间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有《恩庆堂集》。
武英殿
聚珍版
即活字本。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修《四库全书》时,馆臣辑《永乐大典》中之佚书,并将其中善本交武英殿刊印。因种类繁多,耗费巨大,主管刻书事务的大臣金简乃建议刻制枣木活字摆印书籍。乾隆帝准其所请,并以“活字”不雅,赐名“聚珍”。为此,制成大小活字25万余枚,既经济又简便,事半而功倍。乾、嘉时共排印书籍140余种,其中134种与先行雕版的4种合为丛书《武英殿聚珍版书》,其余为单行。该丛书后由江南五省翻刻,已非活字,后人以“外聚珍本”加以区别。此外,中华书局创制仿宋体铅字,排印书籍称“聚珍仿宋本”。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白口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单鱼尾
在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称鱼尾,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鱼尾称单鱼尾。
鱼尾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钦定
凡皇帝亲自裁定的事项为钦定。
行宫
古代京城以外供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宫室。
巡抚
别称抚台、抚军、抚院、部院等。明永乐年间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非地方专任,事毕即停。明宣德五年(1430年)始于各省专设,成为定员。景泰四年(1453年)加都御史衔。名称以管辖地区及职责不同而时相参错。巡抚兼军务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众者,加总督。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以及总理巡视抚治等员,皆加都御史衔或副都御史衔。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初沿明制,无定员。后来每省均一,或由总督兼任。乾隆十四年(1749年)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是否兼兵部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兼侍郎衔者为正二品。
阅武
“大阅”的别称,指帝王以冬季狩田礼列演战阵。
程途
有关帝王巡视途经地区的风土人情记载。
南巡
正德十四年(1519年),皇帝朱厚照打算南巡,文武大臣纷纷上疏反对。皇帝大怒,命将兵部郎中黄巩等六人关入狱中,107名朝臣罚跪午门外五日,并施杖刑,致使八位大臣被杖死。这年六月,江西宁王朱寰濠造反。皇帝以亲征之名再次下令南巡。经临清、淮安、扬州,到达南京,南下至次年九月,朱厚照于清浦(今江苏清江市)积水池钓鱼,船翻落水受惊,才匆忙返京。十二月到北京,十六年(1521年)三月死于豹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