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职贡图》
《皇清职贡图》书册
《皇清职贡图》函套
《皇清职贡图》人物之一
《皇清职贡图》人物之二
《皇清职贡图》人物之三
《皇清职贡图》人物之四
《皇清职贡图》人物之五
【《皇清职贡图》】
  《皇清职贡图》,清傅恒董诰等纂,门庆安等绘,清乾隆年武英殿刻嘉庆十年(1805年)增补本。9卷,半页8行,行20字。白口四周双边鱼尾版框20.6×14.9cm。卷前有乾隆十六年(1751年)命绘此图的上谕,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御制诗,刘统勋梁诗正等41人恭和诗,卷末有傅恒、来保等9人跋文一篇及校刊职名。
  此书为风土地理类著作。清前期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治理,至乾隆朝已是全盛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幅员辽阔,属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纷纷来朝,呈现出一派太平气象。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命沿边总督巡抚将所辖境内不同民族及与清王朝有交往的国家的民族衣冠状貌,绘其图像。
  全书9卷内容分别为:卷一域外,卷二西藏,卷三关东、福建、湖南,卷四广东、广西,卷五甘肃,卷六四川,卷七云南,卷八贵州,卷九为续增,系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以后所绘各图。
  全书共绘制300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物图像,每种皆绘男女图像2幅,共600幅。图后皆附说明文字,措辞用语浅显明了,简要介绍该民族与清王朝的关系及当地的风土民情。嘉庆年间卷九末又增补安南官人像4幅。所绘图像以描写外形为主,并注重对人物表情的刻画。由于书中所记均为作者目睹亲见,故较为真实可信,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
撰稿人:张广生

傅恒

傅恒(?—1770年),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高宗孝贤皇后之弟。乾隆时历任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授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平叛伊犁统师。在军机处20余年,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师指挥大金川之战,降服莎罗本父子。乾隆十九年(1754年)力主清军攻伊犁,平息准噶尔部叛乱。后任《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正总裁。撰写《钦定旗务则例》、《西域图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书。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缅甸战役中染病,次年卒,乾隆皇帝亲临其府奠酒,谥文忠。嘉庆元年(1796年)赠郡王衔。

董诰

董诰(1740—1818年),字西京,号蔗林,清浙江富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充四库馆副总裁。甚得高宗、仁宗宠遇。朝廷编修,多有由其主持者。善画。谥文恭。著有《满洲源流考》、《高宗实录》等。

门庆安

门庆安(生卒年不详),监生。

武英殿

白口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四周双边

书版一般用四周的界线围成,界线又称边栏,简称边。四周界线只画一道粗墨线者称单边。在粗线之内又附一道细墨线者称双边。上下两边没有细线、仅左右两边有细线者,称为左右双边。上下左右全有细线者,即称四周双边。

单鱼尾

在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称鱼尾,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鱼尾称单鱼尾。

鱼尾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刘统勋

刘统勋(1699—1773年),字延清,山东诸城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乾隆时累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先后主管刑部、工部、吏部、礼部、兵部事务,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担任正总裁。其为官清正廉洁,秉性耿直,“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卒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谥“文正”。

梁诗正

梁诗正(1697—1763年),字养仲,号芗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雍正时期探花,官东阁大学士。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徴明,晚师颜真卿、李邕。有《矢音集》。

乾隆皇帝

总督

官名,明代始设,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总理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事实上,总督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定例。另有管理河道及漕运事物者亦称总督。

巡抚

别称抚台、抚军、抚院、部院等。明永乐年间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非地方专任,事毕即停。明宣德五年(1430年)始于各省专设,成为定员。景泰四年(1453年)加都御史衔。名称以管辖地区及职责不同而时相参错。巡抚兼军务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众者,加总督。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以及总理巡视抚治等员,皆加都御史衔或副都御史衔。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初沿明制,无定员。后来每省均一,或由总督兼任。乾隆十四年(1749年)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是否兼兵部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兼侍郎衔者为正二品。

安南

唐调露元年(679年)改交州(今越南河内市附近一带)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简称安南府、安南,“安南”之名始此。五代晋时独立,建国号为大瞿越,或大越。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封其王为安南郡王;八年(975年)又封为安南都护、交趾郡王;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改封安南国王,此后遂正式称其国为安南。明永乐五年(1407年),成为明朝一省,于其地置交趾布政司。宣德二年(1427年)独立,仍称安南。自宋迄元、明、清各朝均接受册封。其南部疆域不断扩张,早在11世纪即蚕食南部邻国占领领土。15世纪以后逐渐占有占城国全部和真腊国(今柬埔寨)一部分,拓地至暹罗湾(泰国湾的旧称)。清嘉庆八年(1803年)改国号为越南,光绪十年(1884年)沦为法国保护国,分其国为东京(北圻)、安南(中圻)、交趾支那(南圻)三部分,但直到1949年前,我国民间仍沿称其地为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