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安殿档案》
《钦安殿档案》封面
《钦安殿档案》首页
【《钦安殿档案》】
  《钦安殿档案》,不著编者名氏。清内务府抄本。开本35.3cm×22cm。全1册,共19页。每半页8行,每行登录陈设物品一种,包括名称、件数、随饰物件、陈设方位等说明。
  此档是故宫现存钦安殿7件陈设档案之一,记载殿内共有大小神龛12座,分别供奉玄天上帝伏魔大帝及春、夏、秋、冬四令神牌。有纵神32尊,分列于玄天上帝及伏魔大帝两侧。画五龙捧圣的墙上有玄天上帝画像1尊。其余陈设品主要有:玄天上帝神牌3面,红硃油大案1张,香几14件,香炉11个,磁盘1对,花瓶11对,供碗50件,铜掐丝太平有象1对,蜡阡14对,红硃油大小案5张,红漆描金大案2张,法器桌2张,法器22种,青缎绣十团金龙袍3件,青罗缎绣金龙帐幔3份,古铜五供2份,各类灯7件,四色云缎旗20杆,拜垫1块,青白玉山子1座,经桌4张,道经20部,皇经24部,御书黄庭内景外景经1部。
  档册中有些物品名下贴有黄纸浮签,上书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四十三年(1778年)、四十六年(1781年)此物品的变动情形,表明宫中对此殿的陈设物品进行过多次查核,为一份复核档
  此档反映了乾隆年间钦安殿内的陈设实况及变动情况,对于研究清宫道教活动、宫殿陈设的变动规律及恢复原状陈列极具参考价值。
撰稿人:李福敏

钦安殿

内务府

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玄天上帝

即真武大帝。

伏魔大帝

即关帝,又称关圣帝君、荡魔真君、伏魔大帝等。道教奉祀的重要护法天神,民间信仰极为普遍。关帝信仰是由古代三国著名武将关羽的形象衍化而来。据《三国志》载:关羽,字云长,仪表威武,武艺超群。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投奔刘备,起兵争雄,成为其属下的忠勇将军。相传,他被困曹营18载,备受曹操恩宠,封汉寿亭侯。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对刘备仍然忠贞不贰,终于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后来在镇守荆州时,因骄傲轻敌,兵败被杀。明清时,关羽的事迹经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渲染而家喻户晓。关羽是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典型代表。自宋代以来关羽不断受到统治者的加封,宋徽宗封其为“义勇武安王”。元代被加封为“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明神宗朱翊钧把关羽列为道教之神,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帝王认为,满族能灭亡明朝入主中原是由于“关圣帝君”的神佑,因此对关帝极为崇拜。顺治帝加封其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从明至清,关帝崇祀被列入国家祀典。关帝的形象在民间既是武神又是财神,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诛罚叛逆、巡察真司、庇护招财进宝等无边法力,受到社会民众的顶礼膜拜,“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相传关帝的神诞是在农历五月十二日。

神牌

即牌位。

香几

中国古代生活中用以承放香炉的家具。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云:“明窗净几,焚香其中,佳客玉立相映。”香几属于高足家具,不论用于室内或室外,总宜四无依傍,且往往置于中央。为使其从各个侧面观看均对称完美,香几在形制上多采用曲线形结构,几腿常做成三弯形式,修长优美,足下踩托泥,造型端庄婉丽。

太平有象

中国古代传统的吉祥形象。常作象背托宝瓶,寓意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描金

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法器

狭义指置于佛像前的小型器具,特别是密教修法所用的器物。法器之种类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各异,即使同名法器,亦因制作材料、手法,所属宗派或时代不同而形式迥异。若按用途分类,可大致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或称祭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专用法器等6种。

五供

佛前供器,由炉一、烛台二、瓶二组成,简称五供。

山子

山子是一种以山石为主体的立体景观,主要流行于明、清,以竹、木、牙、石、玉等材质制成,宋代的作品目前发现的很少。

黄纸

又称黄麻纸。即以本色麻纸染以黄檗(又称黄柏,芸香科落叶乔木,皮中有生物碱-小柏碱,既是染料,又是杀虫防蛀剂)树汁而成。古代素以黄色为贵,自魏晋至唐宋时期,染黄纸最为盛行。黄纸多用于写经,也是皇帝书写诏书的常用纸张。科举甲科进士及第者的名单均用黄纸书写,固有“黄甲”、“金榜”之称。殿试时皇帝用黄纸书写而发布的文告又称“黄榜”。近年来在我国敦煌石窟发现的写经大都为黄纸,于此可见我国染纸加工技艺历史之悠久。

浮签

书本或文稿内随文粘贴的纸条,上书批注修改或其它需要说明的文字。一般以点粘的方式粘住签条的上端,下端平摆浮搁,既可掀起而不遮挡书中文字,也便于随时揭去。

复核档

根据原始档对陈设物品进行复查时,对发生变动的陈设物品在其原始档中相应的名称下面粘贴浮签,以墨注明其来源或去向,如此形成的陈设清册称复核档,根据核查清点情况而重新造册者亦称复核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