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安殿陈设档》(道光二十年之一)
《钦安殿陈设档》(道光二十年之二)封面
《钦安殿陈设档》(道光二十年之二)内文1
《钦安殿陈设档》(道光二十年之二)内文2
【《钦安殿陈设档》(道光二十年之一)】
  《钦安殿陈设档》(道光二十年之一),不著编者名氏。清内务府抄本,签题:“钦安殿陈设档,道光二十年 月 日立”。开本35.9cm×23.5cm。全文共21页。每半页8行,每行登录陈设物品一种,包括名称、件数、随饰物件、陈设方位等说明。
  此档是现存钦安殿7件陈设档案之一,内容分殿内、殿外及天一门陈设三部分。
  殿内陈设主要有贴金木架龛,紫檀亭室龛,东、西重檐龛等各类神龛13座,其中正龛一座为贴金木架(随青罗纹绣金龙幔帐一分,计6件),内供石青妆缎坐褥一个,上面端坐玄天上帝一尊(铜胎镀金)。玄武身着青缎绣十团龙袍一件,系包黄缎嵌白玉素带板(大小20块),脚踏龟蛇一分,手持宝剑一把。其余各龛分别供奉玄天上帝、伏魔大帝及春、夏、秋、冬四令神牌。纵神26尊,分列于玄天上帝及伏魔大帝两侧。画五龙捧圣的墙上有玄天上帝画像1尊。其余的陈设品主要有:玄天上帝神牌3面,关圣神牌2面,伏魔墨刻神像1尊,伏魔大帝画像1尊,北极画像1尊,古铜五供11份(计55件),各类神旛16首,红漆描金卷书大案2张,供桌8张,铜珐琅宝瓶太平有象1对,香几14个,香炉4个,蜡阡10个,各类花瓶13个,碗118个,灯4件,法器10种,皇经24套,赵孟頫金书道德经1部,御书黄庭内景外景经1部。
  殿外陈设主要有:铜镀金重檐元亭1座,内供旗纛神牌1面。青缎白七星大旗1面。各类灯7盏,各类炉3对,神旙14首,铁八卦焚化炉1件。
  天一门陈设有:斗香桌1张,锡里盘1个,黄缎拜垫1块,黄云缎桌套1件,小栽绒毯一块,黑漆描金插屏1对,高上玉皇本行集经9本,金刚经7本。
  此档与另一份钦安殿陈设档虽立档年代相同,但此档所载陈设物品比前者所载内容丰富得多,特别是法器的种类及天一门陈设方面更为明显。这种变化与钦安殿举办道场活动的情况应有一定的关系。它对于研究清宫道教活动、宫殿陈设的变动规律及恢复原状陈列具有参考价值。
撰稿人:李福敏

钦安殿

内务府

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天一门

贴金

中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贴金是将金箔用竹夹子夹起贴在有黏性的地子上的一种方法。古代贴金的地子,一般用鱼鳔胶水或构树津液涂刷。

罗纹

歙石纹理之一,如丝罗状。罗纹也分十几种,有角浪水波纹、算子罗纹、金花罗纹等。纹分粗、细,以细密纯净者为上品。

玄天上帝

即真武大帝。

带板

古人一般在腰中革带上钉缀带銙,又称带。其选用的材料因身份等级的不同而相异。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确规定,文武官员的公服腰带:一品用玉,二品用犀,三品、四品用金,五品用银钑花,六品、七品用银,八品、九品用乌角。这样,明代革带带板的质地就成为帝王职官品秩等级的标志之一。

伏魔大帝

即关帝,又称关圣帝君、荡魔真君、伏魔大帝等。道教奉祀的重要护法天神,民间信仰极为普遍。关帝信仰是由古代三国著名武将关羽的形象衍化而来。据《三国志》载:关羽,字云长,仪表威武,武艺超群。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投奔刘备,起兵争雄,成为其属下的忠勇将军。相传,他被困曹营18载,备受曹操恩宠,封汉寿亭侯。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对刘备仍然忠贞不贰,终于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后来在镇守荆州时,因骄傲轻敌,兵败被杀。明清时,关羽的事迹经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渲染而家喻户晓。关羽是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典型代表。自宋代以来关羽不断受到统治者的加封,宋徽宗封其为“义勇武安王”。元代被加封为“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明神宗朱翊钧把关羽列为道教之神,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帝王认为,满族能灭亡明朝入主中原是由于“关圣帝君”的神佑,因此对关帝极为崇拜。顺治帝加封其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从明至清,关帝崇祀被列入国家祀典。关帝的形象在民间既是武神又是财神,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诛罚叛逆、巡察真司、庇护招财进宝等无边法力,受到社会民众的顶礼膜拜,“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相传关帝的神诞是在农历五月十二日。

神牌

即牌位。

五供

佛前供器,由炉一、烛台二、瓶二组成,简称五供。

描金

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太平有象

中国古代传统的吉祥形象。常作象背托宝瓶,寓意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香几

中国古代生活中用以承放香炉的家具。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云:“明窗净几,焚香其中,佳客玉立相映。”香几属于高足家具,不论用于室内或室外,总宜四无依傍,且往往置于中央。为使其从各个侧面观看均对称完美,香几在形制上多采用曲线形结构,几腿常做成三弯形式,修长优美,足下踩托泥,造型端庄婉丽。

法器

狭义指置于佛像前的小型器具,特别是密教修法所用的器物。法器之种类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各异,即使同名法器,亦因制作材料、手法,所属宗派或时代不同而形式迥异。若按用途分类,可大致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或称祭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专用法器等6种。

赵孟頫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历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元之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旗纛

纛(音导),古代军队里的大旗。古代于军队出征、班师、凯旋等军事活动中多祭旗纛之神。《明史》卷五十载:“洪武元年,礼官奏:军行旗纛所当祭者,旗谓牙旗。黄帝出军诀曰:‘牙旗者,将军之精,一军形候。凡始竖牙,必祭以刚日’。纛,谓旗头也。《太白阴经》曰:‘大将中营建纛,天子六军,故用六纛。牦牛尾为主,在左马非马首。’唐、宋及元皆有旗纛之祭。”清代,天命十年(1625年),定沈阳,还军扈浑河,割牛祭纛。天聪元年(1627年),征朝鲜,次年凯旋,立纛拜天。自是出征、班师祭纛以为常,时纛附关帝庙也。世祖入关后,始行望祭。圣祖康熙皇帝征噶尔丹凯旋,翼日,为坛安定门外,致祭随营旗纛,用太牢,始遣大臣行礼。雍正初定三年一祭。凡旗纛皆庋内府,祭则设立。各省祭旗纛则遣武官戎服行礼。

栽绒

将丝或毛线织入地毯的经纬中,然后剪平,使丝或毛绒头向上直竖,如同栽植,故名栽绒。

黑漆描金

在黑色漆地上加描金花纹的工艺技法。

插屏

插屏属于带座屏风的一种,通常由屏框、屏心、站牙、立柱、绦环板和抱鼓墩组成。插屏的屏心分为正面和背面,正面多用木雕镶嵌、牙雕镶嵌、髹漆描金等装饰手法刻画山水、人物、风景等内容,极为美观,背面一般镶嵌诗句,或为素板。这种屏风在明清两代风行一时,在清宫帝王和后妃的寝宫中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