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安殿佛像供器档》
《钦安殿佛像供器档》封面
《钦安殿佛像供器档》首页
【《钦安殿佛像供器档》】
  《钦安殿佛像供器档》,不著编者名氏。清内务府抄本,签题“清宣统二年八月立”。无框栏,开本35.4cm×32.1cm。全文共18页。每半页9行,每行登录陈设物品一种,包括名称、件数、现状、随饰物件、陈设方位等。部分物品名下粘有黄纸浮签,载有“宣统十六年九月十九日总管×××奉旨清查”字样,是一份复核档
  此档是现存钦安殿7件陈设档案之一,内容分殿内、殿外及天一门陈设三部分。
  据正文记载:殿内共设大小神龛14座,供奉玄天上帝伏魔大帝及春、夏、秋、冬四令神牌。纵神32尊,分列于玄天上帝及伏魔大帝两侧。玄天上帝神牌3面,关圣神牌2面,北极画像1轴,红漆描金卷书大案4张,香几11个,各类花瓶11个,各式炉6件,各类神旛14首,古铜五供11份,各式灯10件,高桌3张,碗66个,法器10种,香筒1对,铜珐琅宝瓶太平有象1对,经书5种以及各种供器等。
  殿外安设主要有:铜镀金重檐元亭1座,内供旗纛神牌1面。竹子宝盖1对,小黄旛12首,天地古铜方香炉1对,铜象鼻炉1对,铜镀金双环耳花瓶1对,铜镀金瓶1对,铁八卦焚化炉1件。
  天一门设有:斗香桌1张,锡里盘1个, 黄缎拜垫1块,黑漆描金插屏1对,黄、绿、青缎地绣金龙佛袍各1件,洋彩瓷缸1对,大明宣德款铜炉1件,碗84件,高上玉皇本行集经9本。
  此档册部分物品名上覆有黄纸浮签,上书“宣统十六年九月十九日,总管邵兴禄、张成和奉旨清查××”等字样,对于研究清宫各殿堂陈设制度具有参考价值。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档册中载有:“光绪五年五月二十五日,连英传旨,慈禧皇太后祈雨灵验特供御用龙袍1件”字样,对于研究清宫神事活动具有参考价值。
撰稿人:李福敏

钦安殿

内务府

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黄纸

又称黄麻纸。即以本色麻纸染以黄檗(又称黄柏,芸香科落叶乔木,皮中有生物碱-小柏碱,既是染料,又是杀虫防蛀剂)树汁而成。古代素以黄色为贵,自魏晋至唐宋时期,染黄纸最为盛行。黄纸多用于写经,也是皇帝书写诏书的常用纸张。科举甲科进士及第者的名单均用黄纸书写,固有“黄甲”、“金榜”之称。殿试时皇帝用黄纸书写而发布的文告又称“黄榜”。近年来在我国敦煌石窟发现的写经大都为黄纸,于此可见我国染纸加工技艺历史之悠久。

浮签

书本或文稿内随文粘贴的纸条,上书批注修改或其它需要说明的文字。一般以点粘的方式粘住签条的上端,下端平摆浮搁,既可掀起而不遮挡书中文字,也便于随时揭去。

复核档

根据原始档对陈设物品进行复查时,对发生变动的陈设物品在其原始档中相应的名称下面粘贴浮签,以墨注明其来源或去向,如此形成的陈设清册称复核档,根据核查清点情况而重新造册者亦称复核档。

天一门

玄天上帝

即真武大帝。

伏魔大帝

即关帝,又称关圣帝君、荡魔真君、伏魔大帝等。道教奉祀的重要护法天神,民间信仰极为普遍。关帝信仰是由古代三国著名武将关羽的形象衍化而来。据《三国志》载:关羽,字云长,仪表威武,武艺超群。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投奔刘备,起兵争雄,成为其属下的忠勇将军。相传,他被困曹营18载,备受曹操恩宠,封汉寿亭侯。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对刘备仍然忠贞不贰,终于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后来在镇守荆州时,因骄傲轻敌,兵败被杀。明清时,关羽的事迹经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渲染而家喻户晓。关羽是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典型代表。自宋代以来关羽不断受到统治者的加封,宋徽宗封其为“义勇武安王”。元代被加封为“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明神宗朱翊钧把关羽列为道教之神,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帝王认为,满族能灭亡明朝入主中原是由于“关圣帝君”的神佑,因此对关帝极为崇拜。顺治帝加封其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从明至清,关帝崇祀被列入国家祀典。关帝的形象在民间既是武神又是财神,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诛罚叛逆、巡察真司、庇护招财进宝等无边法力,受到社会民众的顶礼膜拜,“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相传关帝的神诞是在农历五月十二日。

神牌

即牌位。

描金

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香几

中国古代生活中用以承放香炉的家具。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云:“明窗净几,焚香其中,佳客玉立相映。”香几属于高足家具,不论用于室内或室外,总宜四无依傍,且往往置于中央。为使其从各个侧面观看均对称完美,香几在形制上多采用曲线形结构,几腿常做成三弯形式,修长优美,足下踩托泥,造型端庄婉丽。

五供

佛前供器,由炉一、烛台二、瓶二组成,简称五供。

法器

狭义指置于佛像前的小型器具,特别是密教修法所用的器物。法器之种类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各异,即使同名法器,亦因制作材料、手法,所属宗派或时代不同而形式迥异。若按用途分类,可大致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或称祭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专用法器等6种。

香筒

诸礼堂的《竹林脞语》中说明:“截竹为筒,圆径一寸或七八分,长七八寸者,用檀木作底簠,以铜作胆,刻山水人物,地镂空,置名香于内焚之,名曰香筒。”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太平有象

中国古代传统的吉祥形象。常作象背托宝瓶,寓意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旗纛

纛(音导),古代军队里的大旗。古代于军队出征、班师、凯旋等军事活动中多祭旗纛之神。《明史》卷五十载:“洪武元年,礼官奏:军行旗纛所当祭者,旗谓牙旗。黄帝出军诀曰:‘牙旗者,将军之精,一军形候。凡始竖牙,必祭以刚日’。纛,谓旗头也。《太白阴经》曰:‘大将中营建纛,天子六军,故用六纛。牦牛尾为主,在左马非马首。’唐、宋及元皆有旗纛之祭。”清代,天命十年(1625年),定沈阳,还军扈浑河,割牛祭纛。天聪元年(1627年),征朝鲜,次年凯旋,立纛拜天。自是出征、班师祭纛以为常,时纛附关帝庙也。世祖入关后,始行望祭。圣祖康熙皇帝征噶尔丹凯旋,翼日,为坛安定门外,致祭随营旗纛,用太牢,始遣大臣行礼。雍正初定三年一祭。凡旗纛皆庋内府,祭则设立。各省祭旗纛则遣武官戎服行礼。

黑漆描金

在黑色漆地上加描金花纹的工艺技法。

插屏

插屏属于带座屏风的一种,通常由屏框、屏心、站牙、立柱、绦环板和抱鼓墩组成。插屏的屏心分为正面和背面,正面多用木雕镶嵌、牙雕镶嵌、髹漆描金等装饰手法刻画山水、人物、风景等内容,极为美观,背面一般镶嵌诗句,或为素板。这种屏风在明清两代风行一时,在清宫帝王和后妃的寝宫中随处可见。

张成

元代末年嘉兴西塘杨汇的名漆工,以剔红博名。他的作品通常髹漆较厚,故叶厚花肥,极富质感,有独特的魅力。存世作品稀少,又多有流失海外者,故极其珍贵。国内代表作还有:剔犀云纹盘、剔犀云纹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