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733-约804年),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唐代茶学家。他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从茶叶生产、备茶方法、饮茶器具等方面综合论述了茶文化。其体例成为历代茶书的范本,书中总结的饮茶艺术和精神,垂范后世。陆羽被尊为“茶圣”,成为茶文化的代表。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曾任福建路转运使,管理北苑贡茶生产。蔡襄写作《茶录》,推崇斗茶和建盏,引领了新的饮茶风尚。该书和《大观茶论》等,共同构建了宋代饮茶的美学意境。
明代是中国古代饮茶文化的重要转变期。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市民生活趋向精致,饮茶人群空前扩大,涌现出众多探求茶理、讲究茶法、追寻茶道的著述。与唐宋茶文化相比,明人更强调茶叶形色之美、茶侣心意契合、环境清幽宜人,在品茗中寄托着问道自然、宁静致远的心性追求。
择水对茶至关重要,对水源的评定成为茶道的重要内容。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择水的重要性,其所主张的“活”与“洁”的择水原则为后世茶人继承。他提出水源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此后,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为天下二十种水排出次第,还讲述了陆羽辨水的传奇故事。欧阳修《大明水记》评述了陆羽等人的择水理念,指出张又新观点的前后矛盾之处,体现了茶人在择水方面的不同认识。明代茶人进一步发展了水品优劣的标准,以源清、水活、味甘、质轻为上。
乾隆皇帝吸收江南茶文化,在紫禁城内外创建了诸多茶舍,并制作了配套陈设。千尺雪茶舍源自明代赵宧(音仪)光在苏州营建的寒山别墅,园内一景千尺飞瀑,击浪如雪。乾隆皇帝爱其幽胜,在热河行宫、西苑瀛台、盘山行宫三地仿建。千尺雪建筑今虽不存,但有绘画传其神韵。
根据清宫档案,灜台千尺雪茶舍陈设有树根宝座高桌、绣墩等。天然木制作的家具生趣盎然,符合千尺雪茶舍的整体氛围。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天然木宝座,或能反映灜台千尺雪中的家具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