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与刻帖所见的《出师颂》

2016-08-04

  历来著录中记载《出师颂》有“宣和本”和“绍兴本”两种,现在所见的也分别属于这两类。近来,由于绍兴本墨迹即《隋人书出师颂》帖复出,人们对它谈得较多,本文就讲讲宣和本的情况,相辅相成,经过比较可以增进对于《出师颂》帖的认识。【1】

  一、关于宣和本的文献记载
  《宣和书谱》卷十四:
  索靖 出师颂 月仪帖。

  文嘉《钤山堂书画记》:索靖出师颂,一,宋内府本,前有高宗书签。吾家所藏本也,余兄弟皆有跋。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一六一:“史孝山《出师颂》,系古章草法。在宋时有两本。天府志索幼安所谓银钩之敏,而人间则盛推萧子云。余旧于文寿承所见一卷,上有祐陵泥金御题:‘征西司马索靖书’与宣和瓢印,盖天府本也。第黯黮不甚可别,细玩其行笔处,亦似微蹇涩,往往有枫叶吴江之恨。今年秋,家弟敬美购得一卷,其大小行模相仿佛,而结法特加遒密古雅,墨气如新;又有太平公主胡书、王涯仆射、‘永存珍秘’二印,越国公鍾绍京半印,楮尾米友仁敷文鉴定,以为隋贤书,遂入绍兴内府。余窃谓二迹皆自幼安临出,特绍兴之所入者佳,而宣和之所藏当小次耳。小米不能别所以,而概以隋贤目之,大似暗中摸索。余良幸获再觏此希世之珍,所以不满者,子云奇迹,遂以永绝,令人慨叹。”
  《艺苑巵言》:
  索靖出师颂,上有宣和记识,考书谱良合。然宋时诸公,极艳称萧子云《出师颂》,而秘殿不收,盖是唐人临得萧子云颂。因见阁帖内靖数行相类,遂鉴定以为靖《出师颂》耳。自永嘉南渡,靖真迹已鲜,梁武湘东鸠集之繁,贞观开元购求之笃,何于兹时寥寥也。

  詹东图《东图玄览》卷三:
  王太常藏索靖书史孝山《出师颂》,章草,苍郁深厚,古雅天成,不犯斧凿,虽锋锷敛而奇趣妙思,妍态丽情,包举无限。臆此颂幼安必原书有二本,是本则御府本也。后有米友仁跋。友仁题为隋贤,不知何据?其一本则文寿承于都下买得,数年后以七十金售与项元汴,即予前所见者是已。然项本以熟纯毫写,是本则半秃笔写,具丽情妍态,尤难为,更奇也。

  董其昌跋,刻入《戏鸿堂帖》卷三,见《容台集》卷二:
  鍾太傅书自晋渡江时止传《宣示表》,百余年间妙迹已绝。宁知今世有索靖《出师颂》耶。此书在檇李项子京家,故是甲观。

  安歧《墨缘汇观》法书卷上:
  考幼安《出师颂》,《宣和书谱》曾经记载,《戏鸿堂》为之刻石;南宋王崧刻《云泽法帖》,亦有《出师颂》,为萧子云书。余取二家刻本与此书相对,字划不甚符合,世间别有《出师颂》无疑。此经王敬美所藏,王氏昆仲必有题识,今卷内无存。
  (按:文中所言“此书”指绍兴本。)

  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一·下:
  索靖章草出师颂一卷,用黄麻纸书之,上有宣和印识而朱色如新,且与书谱文合,故文寿承定为真迹,为之刻石行世。评者至谓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又如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则其结法遒逸,从可知矣。或云颂文盖出萧子云笔,元初藏霍清夫处,见《云烟过眼录》,宋时在钱勰房下,亦见米氏书史,其真是耶?否耶?
  据上文献,宣和本墨迹不知何时出内府。《清河书画舫》云宋、元时归钱勰、霍清夫,但不肯定。明时入文彭手,文又售予项元汴。

  二、刻帖中的《出师颂》
  今所见刻帖内的《出师颂》有以下几种,分别说明其标题、行次、刻印、刻跋及刻帖人、年代。
  1、明拓《戏鸿堂帖》卷三,“晋索靖出师颂”,14行,“宣和”印在右下角、左下角,“双龙”玺在右上角,“政和”印在左上角。帖末压字钤“文(艺)薮泽”(“艺”字失刻)印,附刻董其昌跋。此帖由董其昌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编刻。(图一)
  2、明拓《墨池堂帖》卷二,“晋索靖出师颂”,14行(前四行是拓本,自第五行起以张廷济墨笔双钩本补之)。“宣和”、“政和”印位置同前帖。“双龙”玺在“史孝山”三字右侧。帖末钤“书印”、“文艺薮泽”二印,左侧“永存”半印。帖后附刻章藻书刻的小楷释文。此帖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长洲章藻摹勒。故宫藏本自原石拓出,存第二、三卷之一部分,余以双钩补。经海昌马思赞、秀水蒋春雨、张廷济、张伯英旧藏。(图二)
  3、明拓《泼墨斋》卷二,“晋索靖出师颂”,14行,印记及其位置与《墨池堂帖》皆同。帖后附刻章氏释文、董跋。此帖为明代金坛王秉錞辑、长洲章德懋镌。(图三)
  4、明拓《玉烟堂》卷二,前误标“萧子云”三字,14行,无刻印,亦无释文与跋。此帖为万历四十年(1612年)海宁陈瓛撰集,上海吴之骥镌。(图四)
  5、清拓单本帖,“晋征西司马索靖书”,14行,然每行多一字,末尾“闻”字提至行首,甚拙。钤印与《墨池堂帖》同。无释文、跋。(图五)
  6、清拓《御制三希堂法帖》卷二,标“隋人书”,14行。前刻“石渠宝笈”、“郎邪王敬美氏收藏图书”二印,后刻“绍兴”、“衰笠轩印”、“刘氏中府”三印。又附刻米友仁绍兴九年(1139年)跋,乾隆戊辰年(1748年)跋。此帖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梁诗正等奉敕校刻。(图六)
  以上6种《出师颂》刻帖,前5种为宣和本或天府本,后一种即绍兴本。从字画笔法看两本相异,一目了然。而同属宣和本的5帖,肥瘦、方圆、生动与板滞也有差异,但大同小异。相对而言,1与4接近,2与3接近(刻印也一致),而单本帖别是一种。明代宣和本系统下有多种本子(墨迹和帖本)流传,刻帖家各有选择,此事不言自明。
  《出师颂》还有别的版本。像上引安仪周所见的南宋王崧刻入《云泽法帖》者如能找到,必是比较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三、两本文字的异同
  以“宣和本”与“绍兴本”校对,其文字上的不同如下:
  “宣和本”损失6字:“皇运来受”之“来”字,“朔风变楚”之“朔”字,“明诗阅礼”之“礼”字,“至于太原”之“至”字,“况我将军”之“况我”二字。皆用细线刻出底本损缺处。
  “绍兴本”中“况我将军”存“况”字,失“我”字,其它5字都有。
  再以《文选》本《出师颂》校之则有8字不同,现列出,括号中为《文选》用字:
  芒芒(茫茫),作基(兆基),攸讚(攸赞)
  西戎(西零),區寓(區宇),窮域(窮城)
  鼎鈜(鼎鉉),令聞(令問)
  其中后六字“绍兴本”佚名宋人跋已指出。
  这里用的《文选》为清胡克家嘉庆十四年(1809年)刻本,是据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尤袤刊本校勘重刻的,1977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
  上述8字,宣和、绍兴两本相同,表明它们有着某种同出一源的关系。
  在丛帖中,另见两种《出师颂》,书者都标明为萧子云。
  一是汝帖,仅存5行,行约19字,自“薄伐獫狁”至“显有令闻”,是颂文后半部分。无刻印。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汝州守王寀刻汝帖于郡廨,凡12卷。
  二是兰亭续帖,14行,无印。此帖刻于北宋政和初年(1111年)(据程文荣《南村帖考》),今只遗残本。
  两帖均是章草,然笔体不一样,与宣和、绍兴本也各有不同。它们说明,北宋社会上有着《出师颂》多种帖本,或云索书,或云萧书。这和北宋人的书论帖评中讲的相符合。既然是萧书,面貌当然与索书不同。因此这里对所谓萧书《出师颂》就不细谈了。

  近代以来,书法名迹借助于摄影技术和影印出版得到广泛的流传。在古代,一件书法名迹则是经过临本、摹本和刻帖得以流传的,它们之间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差别,远甚于影印本之间的差别。在悠远的年代,一件书法作品的摹本和临本不断地出现;自宋代起,又不断地被刻入帖中,如此便形成了流传史。书法作品以及其摹本、临本、刻帖不断为人们所收藏,散而复得,受到人们的品评、鉴别,或褒或贬,如此便形成鉴藏史。古法帖《出师颂》同样经历了这样的历史,要了解它,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与图像资料都将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1】启功《论书绝句》,三联书店,1992年,76页。
  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49页。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