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永陵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规划方案(摘要)

2016-08-04

      1.成都永陵博物馆概况简介

  1.1 博物馆建置沿革

  成都永陵于1942年发现并经科学考古发掘,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9月28日经国家文物局同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成都王建墓博物馆正式更名为“成都永陵博物馆”。

  1.2 博物馆陈列展览

  《永陵文物暨前后蜀历史陈列》是永陵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该陈列是以王建永陵出土文物为主要展示对象的断代史陈列,主要分为“王建永陵与前后蜀墓葬”和“前后蜀社会概况”两大部分,较为系统和全面地反映了前后蜀八十来年的社会状况和历史背景,真实地展现了前后蜀在经济、文化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1.3 永陵地宫概况

  永陵为平地起建墓室的地上陵,直径80米,高15米,墓室位于室顶下部,以14道红砂石券拱砌成肋状拱构成内墙、券顶,外层则采用了数万坯特制大型青砖券拱14层,以石灰作粘和料。墓室总长30.8米,宽18.2米,高11米,券拱厚4.5米。整个墓室整体坐落在由人工夯筑而成的厚度1.5米的黄色黏土台基上,是我国已知规模最大的地上皇陵。

  永陵地宫自发掘后便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而享誉海内外。雕刻于王建石质须弥座棺床东、南、西三面腰部的“蜀宫二十四伎乐图”,生动地再现了唐代及前蜀宫廷的乐舞演奏场景,是我国古代文物遗存中唯一完整反映唐、五代时期宫廷乐队组合的石刻艺术杰作。22个乐伎所持的共20种乐器,包括了古代印度、伊朗、中国西北部、中国中原地区及西南民族地区几大系统乐器,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开放的重要文物例证。棺床东、西两侧的十二神将、王建石像雕刻技法圆熟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堪称中国唐末五代人物肖像雕刻艺术的代表作。棺床及石床的云龙纹、蹲狮、朱雀、花草图案等皆精雕细琢,艺术价值极高。

  永陵地宫石刻、美伦美焕,被誉为“中国古代宫廷石刻艺术的宝库”。

  1.4 博物馆文物保护

  永陵于南宋末经战乱而堙没后,其高大的土冢自清代晚期便被误传为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抚琴台。1942年经考古发掘,始掘出土文物确认为前蜀皇帝王建的永陵。因时值抗日战争时期,发掘后地宫就地封闭,文物运往四川博物馆保存。发掘主持人--时任四川大学史学教授的留美回国人类学博士冯汉冀先生,于发掘后对发掘文物进行整理研究。

  在文物考古及史学研究方面,1962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冯汉冀编写的我国第一部帝王陵考古发掘报告——《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永陵博物馆近年先后编写出版了《成都永陵博物馆》、《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论文集》、《四川文物·永陵博物馆专辑》以及《王建与王建墓》、《永陵与前蜀佚闻》等普及性小册子和拉页式简介,有关专家学者在有关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研究论文。

  2.成都永陵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今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一日千里,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的新世纪,人们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乃至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习惯,都因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而发生着深刻变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很快,信息技术教育都已成为全国各等地中小学的必修课。但文博系统至今还未形成将我们掌握的大量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态势,在信息数字化建设方面缺乏经过科学论证的规划,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和办法,已经开始信息化建设的单位,也多处于后进的位置且缺乏争取上游的勇气和能力。相当一批文博单位还大量使用现代科技含量很低的传统手工管理方式,游离于信息化、电子化的时代大潮之外,这种局面,令人不安。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然有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恐怕还是思想观念和认识方面的问题。文博系统有相当一批同志,包括一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文博单位的同志,对信息时代的到来缺乏敏感性,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知之甚少,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对文物和博物馆工作资源管理数字化建设的紧迫感和必要性缺乏认识,或是虽然有所认识但却心怀畏惧,迟迟疑疑,不敢下决心,不肯花钱,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倾向。所以,在文物、博物馆系统推进资源管理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而是思想观念和认识问题。

  文物、博物馆系统资源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和成果,关系到文物事业在新的世纪是否具有生机与活力,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物、博物馆事业在新世纪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水平。因此,努力采用符合时代潮流的,深受大众喜爱的传播工具和形式去推进我们的工作,这是先进生产力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呼唤。

  目前我们常用的保存、展示和研究文物的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文化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需要。以永陵博物馆为例:馆藏文物数万件,但常年展出与观众见面的,不足一千件,至今没有一套完整、准确的藏品资料数据库。永陵博物馆在文物与藏品的管理、保护、利用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水平的提高,就不能不受到极大的限制。

  信息电子技术是发展迅速、更新换代很快的现代高科技,信息电子化工作需要巨大的、连续的资金和人才投入。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科学的信息电子化建设规划,分步实施。资金、技术和人才一时不能到位的,我们也积极主动地做好相关基础性工作,因为信息电子化是完全建立在准确、完备、科学的数据之上的,只有具备了雄厚坚实的基础,才能具有并且发挥后发优势。

  3.成都永陵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概况

  永陵博物馆目前已经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已建立了永陵博物馆网站(www.ylmuseum.com)系统。现计划逐步建设全馆计算机网络系统、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馆内重要场景安全监控系统、馆区周界防范系统、入馆票务门禁系统、自动讲解(录音导游)系统、藏馆温、湿度控制系统、多媒体辅助展示系统和音控系统(公共广播系统)等十大项目。

  3.1全馆计算机网络系统

  全馆计算机网络系统(局域网)建设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博物馆内部信息交流的平台。结合永陵博物馆的规模、数据交流频繁度、资源共享性、建设经费等特点,我们考虑实施建设方案。

  局域网是指以网络交换机和网络服务器为中心连接各信息点而建设的软硬件环境。局域网建设分为硬件平台建设和软件平台建设两大部分。硬件建设中最重要的是网络结构选型和网络交换机、网络服务器的配置。

  选择100M星形以太网络结构。这种网络结构连接灵活、故障率低并易于排查,不会因局部故障影响全网通信。主干100M的数据交换量完全满足博物馆日常数据交换需要。由于是主流网络结构,网络构件市场供应量大、可选择品牌繁多、价格低。选用100M网络交换机作为网络中心节点。

  网络软件平台选用Windows 2000 Server,服务器端安装Internet Information System 4和SQL Server 6以上版本,安装“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及其辅助软件。

  尽量多布点,分步建设,统一设置。在网络布线工作中要考虑到今后网络扩展的可能性,尽量连接到各个部门的办公室和展厅,虽然目前经费不允许购置大量的计算机设备,但今后可以分步购置,而投入使用时无需再做布线工作,直接插入,在服务器中做适当配置后即可连接入网。

  根据我们自身需要和经费情况,分步建设局域网,着重考虑设置网络维护和藏品管理用计算机,用于自身Internet网络分站的维护和本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配置连接各业务部门和展厅的计算机,用于科研和管理工作。

  在局域网连接一定数量计算机的情况下,建立全馆内部Internet网站,用于自身管理。在局域网中建立和Internet连接的网关,通过网关利用拨号或专线连入Internet网络,用于Internet网络的部分维护任务,并且通过网关将局域网中所有计算机连入Internet网络,降低网络使用费用。为保障局域网中数据安全,在网关中设置安全机制,阻止网络中非授权访问。网关可以和局域网服务器共用一台服务器计算机。

  购置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通过网络实现硬件资源共享,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硬件使用效率。

  在局域网建设比较成熟后,逐步实现财务、人事等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3.2 藏品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主要采用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数据挖掘技术两种方法。

  永陵博物馆系统在长期的对文物藏品的管理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据采集、记录方法。因此为达到建设的目的,首先需要制订统一的数据采集和记录标准。在软件系统的设计中,将数据记录项开放,允许博物馆根据自身藏品档案登记情况自主定义,从而解决各藏品数据著录项不一致的矛盾。为了达到资源共享,主要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即数据仓库挖掘技术,利用软件平台统一的优势,通过对数据的过滤分析,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提取出符合要求的相同类型的数据,再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技术,进而达到资源共享,满足全馆文物数据一体化统计、检索、调用的目的。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抽取出潜在的、有价值的知识(模型或规则)的过程。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计算机辅助信息管理系统”,随着数据仓库技术(DW)和在线分析处理技术(OLAP)的发展,已有过去的单纯的管理型发展到管理决策型。

  数据挖掘技术包含以下六种分析方法:

  分类(Classification):首先从数据中选出已经分好类的训练集,在该训练集上运用数据挖掘分类的技术,建立分类模型,对于没有分类的数据进行分类。

  估值(Estimation):估值与分类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分类描述的是离散型变量的输出,而估值处理连续值的输出;分类的类别是确定数目的,估值的量是不确定的。一般来说,估值可以作为分类的前一步工作。给定一些输入数据,通过估值,得到未知的连续变量的值,然后根据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分类。

  预言(Prediction):通常,预言是通过分类或估值起作用的,即通过分类或估值得出模型,该模型用于对未知变量的预言。从这种意义上说,预言其实没有必要分为一个单独的类。预言其目的是对未来未知变量的预测,这种预测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即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后,才知道预言准确性是多少。

  相关性分组或关联规则(Affinity grouping or association rules):即由数据所表征的现象的分析来决定哪些事情将一起发生。

  聚集(Clustering):聚集是对记录分组,把相似的记录在一个聚集里。聚集和分类的区别是聚集不依赖于预先定义好的类,不需要训练集。聚集通常作为数据挖掘的第一步。例如,“哪一种类的文物藏品对客户而言最感兴趣?”,对于这一类问题,首先对整个客户做聚集,将客户分组在各自的聚集里,然后对每个不同的聚集,回答问题,可能效果更好。由聚集而产生的结论能促使举办的文物展览更加符合观众需求。

  描述和可视化(Description and Visualization):这是对数据挖掘结果的表示方式。

  以上六种数据挖掘的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两类:直接数据挖掘和间接数据挖掘。

  直接数据挖掘:目标是利用可用的数据建立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对剩余的数据,对一个特定的变量(可以理解成数据库中表的属性,即列)进行描述。

  间接数据挖掘:目标中没有选出某一具体的变量,用模型进行描述;而是在所有的变量中建立起某种关系。

分类、估值、预言属于直接数据挖掘;后三种属于间接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技术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算法和技术;数据;建模能力。

  3.3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

  建立统一软硬件平台的Internet网站,最终实现全馆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建设目标为:

  ·建立起覆盖全馆范围且可扩展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办公效率,简化办事程序,使办公手段现代化。在减轻办公人员的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以期实现舒适办公与高效办公的有机结合。

  ·系统可满足全馆日常事务处理和信息交流。努力适应现代信息管理的需求,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信息化运行效率,加快博物馆内各级部门及对外的信息的流通和有效利用。加快信息传递、减轻事务层人员的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人员间的协作、严格办事程序、提高工作质量。

  ·要求传输中的行政类数据能安全保密地在各部门间传阅。能通过电子邮件技术机制完成上级对下级的指令发布和执行情况的反馈。

  系统采用基于WINDOWS NT 的LOTUS NOTES群件的通信机制结合NOTES Script编程构成。通过各功能模板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办公事务的信息交流。本系统具有如下设计特点:

  ·文件的安全机制:系统通过四个权限级别的数据库文件设置以及三种级别的公文文档用户权限配备,能够很好的保障博物馆与外部单位、博物馆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公文信息以及用户个人之间交流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此外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办公的实际情况,通过设置不同的角色/群组来实现自定义运作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工作流:所有需要在办公室人员之间协同工作的事件,可通过在数据库中的待处理文件中加入批阅流程后,以基于电子邮件技术的方式进行,模拟实际的文件传递方式并且加之计算机处理信息的特有长处,更加形成真正快捷、安全、有效的办公模式。

  · 远程工作模式:异地办公点可通过INTERNET或远程拨号登录Domino,接入办公系统,随时随地进行零距离实时办公。

  ·多媒体信息访问能力:用户可以使用邮件传送系统所能支持多种信息,如声音、图像、动画以及Internet页面等。

  博物馆办公自动化系统构成如下:1.领导办公管理;2.公共信息管理;3.专项事务管理;4.个人事务管理;5.系统维护管理;6.核心技术支持系统。

  3.4 综合安保消防管理系统

  永陵博物馆综合安保消防管理系统包含防盗报警系统、票务管理和门禁管理系统、巡更管理系统、周界监控系统等。

  在文物库房、展室及遗址大厅等重要场所应用的防盗报警系统、声音监听系统和数字化监控系统。使用计算机控制摄像头的转动和录像机 对环境实时录像,使用声音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接受外界条件变化,将信息反馈给计算机控制系统,使报警设备、录音、录像设备工作,对博物馆的文物安全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实现计算机文物安全防范系统,可以对文物库房、文物展厅及遗址大厅等重要场所进行实时监控,将人防和技防结合起来,对于保证文物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进行博物馆的门票、门禁管理,使博物馆的票务纳入管理科学的轨道。这样做有几点好处:一是可以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磁卡加密形式防止门票作假;二是可以科学地统计一定时期内的参观人数及售票金额,打印输出各种统计报表提高了门票管理的水平,同时也树立了博物馆的外部形象。

  在全馆范围内建立周界监控系统。

  3.5 藏馆温、湿度控制系统

  文物库房对文物藏品所在环境采用自动监测控制。如通过计算机控制空调机组、抽加湿机组、光源组对温度、湿度、光线实施自动化检测控制。可通过系统以流程图屏幕显示的直观形式,可人为调节或计算机程序自动控制调节,以适应于不同质地的文物藏品的最佳保护环境。

  3.6 音控系统

  在全馆范围内建立音控系统,设立音控系统控制室。音控系统即作为全馆公共广播系统和背景音乐系统,又连接消防系统的报警信号发生器,作为消防警报广播。

  总体设计中我们将全馆整个音控系统划分为十个分区,配置可编程节目定时器,36组时间控制(含钟声发生器),可编一周时间,以适应博物馆实际需要。

  3.7 自动讲解(录音导游)系统

  在重要展厅和主要景区建立自动讲解系统,全馆可实现录音导游系统。

  3.8 多媒体辅助展示系统

  展厅中的多媒体触摸屏计算机在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的支持下,能够便捷地组织、开发和展厅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辅助展示系统。

  4.成都永陵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周期

  永陵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预期两年完成,2003年上半年为调研准备和论证阶段,2003年下半年部分实施,2004年上半年全面实施,2004年下半年建设完成。

  2003年上半年制订总体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论证,列入博物馆工作计划;制订总体建设经费预算,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完成对博物馆专业人员信息系统初级培训;完成对博物馆信息化工作现状的摸底工作。

  2003年下半年建立全馆计算机网络系统;完成博物馆的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调试,并开始数据录入;开始数据挖掘系统的研制、开发。

  2004年上半年全面实施馆内重要场景安全监控系统、馆区周界防范系统、入馆票务门禁系统、自动讲解(录音导游)系统、藏馆温、湿度控制系统、多媒体辅助展示系统、音控系统(公共广播系统)的建设。

  2004年下半年全部完成永陵博物馆信息化建设。

  5.成都永陵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投资预算

  永陵博物馆信息化系统建设工程总体建设经费预算为78万元,详见下表。其中未包含藏品数据录入所需费用和每年的系统维护和维持费用。

  成都永陵博物馆信息化系统建设工程总体预算


      注:每年的系统维护和维持的动态费用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服务器管理和线路租用费用

  服务器的设置和安全维护

  局域网检测、维护技术费用

  数据库调整、安全维护、备份费用

  Internet连接使用费用

(作者单位:成都永陵博物馆)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