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装裱记

2016-08-04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宋人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是一件传承至今已达八百七十余年之久的古画名作。它不仅经历了朝代更替、藏处变迁,还经历了数次战乱和恶劣气候的侵袭,能够较为完好的传至现在,实属不易。

  此画因内容丰富、绘画艺术水平高超而闻名海内外,为多种学科的专家学者研究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以及都城汴梁的市井风情、桥梁房舍建筑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图像资料,并吸引了无数书画爱好者的关爱。以之为题撰写的论文和专著为数不少,甚而此画的装裱修复也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并提出某些质疑。

  本文仅就《清明上河图》的装裱,依据现有的文献档案资料,从4个方面加以介绍:一是简介该画自宋迄今的流传概况。二是扼要叙述中国古书画装裱业的发展及其修裱技艺的程序。三是重点介绍《清明上河图》在传承过程中所经历的装裱情况及其在1953年重回故宫时的破损情况。四是重点说明北京故宫博物院在1973年对此画重新修裱的详细情况。

  笔者藉以表明1973年的这次修裱是十分认真审慎的,其装裱的技术质量是精良的。指出每个修裱的细节均为经专家、领导的认真研究之后进行的。如补画接笔是装裱中的重要一环,何处该揭去旧绢,那些接笔不好或是接错应该重新接笔的细节等,都一一记录在裱前的照片上做为装裱的依据。同时凡接笔之处,先由临摹技术高超且具有丰富经验的画师画出小样,经专家研究同意后方可正式在画上接笔。据知,此次对原补绢太粗、染色过深需揭去重补的地方约有47处、接笔亦达38处之多。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画的起首处,原画枯干老柳前是房屋数间,房前一匹毛驴栓在木柱上,驴做惊跳状。经仔细认看不是驴而是草棚,草棚不知何时破损只剩下棚一角,并有二根柱搭捆成杈状,为当时裱画师误以为是一双竖立的驴耳,于是在其后错误地补画成驴身。其添墨加笔痕迹明显,墨色与原画不同,说明补画毛驴毫无根据。但因此处画意缺失过多,无法接笔,故而在1973年修裱时,揭去原补旧绢,补换新绢后,去掉驴身,遂成空白处。以上表明,这次修补所持的态度是严谨的。

(作者现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