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格演化到王安石变法:《清明上河图》与11世纪北宋宫廷绘画

2016-08-04

      北京故宫藏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集人物、牲畜、山水、界画大成的风俗画。其中界画的突出成就--尤其是对虹桥的精细描绘--已有较为详尽的学术论述。然而,《清明上河图》界画所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与北宋绘画艺术有什么关系?认识这种关系又如何有助于探讨《清明上河图》的题材和内容?本文从《清明上河图》界画的图像风格问题入手,通过与现存传为郭忠恕所作的《雪霁江行图》和旧传卫贤所作的《闸口盘车图》的对比分析,认识到《清明上河图》比北宋初期界画更为生动、活泼的风格特点。

  生动、活泼实际上是11世纪下半叶北宋宫廷绘画艺术的主流风格,也表现在同期的花鸟画(如崔白《兔鹊图》)和山水画(如郭熙《早春图》)的发展上。这一时代风格的共性有可能把《清明上河图》的年代定在1070前后,即王安石变法之际。

  《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由汴河漕运带来的城市经济繁华:汴河漕运正是《清明上河图》的主题。汴河航道“春开秋闭”,漕运季节从三月到十月,正是《清明上河图》的时间和内容。王安石一度试开汴河漕运冬航,却以失败告终。《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按漕运季节沿汴河上下展开的商业之旅,其风格、题材、内容均与11世纪下半叶北宋宫廷艺术和政治活动紧密相连。

(作者现任美国威斯理学院艺术系教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