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清明上河图》

2016-08-04

      本文主要关注清宫院画的图绘制作过程,试图说明院画家们一方面加入“实景”的描绘,另一方面又将画面推向理想化的表现手法。文中将借清院本《清明上河图》、沈源《清明上河图》以及一套由沈源、丁观鹏、余省、周鲲四人合画成的《十二禁御景》(十二轴)等作品来讨论此一现象。

  清院本最为特出之处,是在既有的清明上河图式格套中加上许多看似实际景象的手法。如此掺入“实景”元素用来呈现创意的处理,在另一件清宫廷画家沈源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却没有这样的表现。特别是在清院本中可见的西洋楼建筑并没有在沈源本中出现。虽然目前缺乏明确记录,但不难想象西洋楼的表现应该是参考了现实的洋风建筑,清院本显然是在既有的清明上河图式中加入了较多实景。

  针对此类清宫画院表现手法,现藏于台北故宫之《十二禁御景》图组因有特定诗文比对,则可提供另一个观察角度。这组作品是乾隆十三年交下“御制十二个月诗十二首”后,命令沈源、丁观鹏、余省、周鲲四人合画所成,画家们要依据皇帝的诗作内容来构思画面。弘历原诗多是描写时序变化的各月情景,但画家却以宫苑景致的描绘为画面主体,换句话说,画作表现除了诗意所着重的时序外,更凸显出诗中相关活动的实景所在。如此加入特定实际空间的描绘后,更能够让人觉得诗作意境的真实存在。

  而此一处理与清院本模糊特定时间点、增加西洋楼等实景,甚至在构图之际运用了透视等等手法相通,可说是宫廷画家们意图将画面世界真实化的努力成果。在清院本上,画家们将历史中的清明上河图意象,落实为一个拟真情景。在《十二禁御景》,画家把帝王诗意具象为宫苑光景。但有趣的是,此一拟真倾向在清代画院虽持续发展,却令人意外地总是保有着理想性。而真景与理想的结合,便成为清宫画院制作中的独特风格特质。

(作者现任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处助理研究员)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