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于鹤雕塑艺术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
“郑于鹤雕塑艺术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
2014-12-30
2014年12月30日下午,“郑于鹤雕塑艺术展开幕式暨作品捐赠仪式”在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举行。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郑于鹤,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出席仪式并致辞,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娄玮主持。当日,郑于鹤先生将5件(套)代表性雕塑作品无偿捐赠故宫博物院,并参加了基于此次展览的学术研讨会。
“郑于鹤雕塑艺术展”共展出160余件(套)雕塑及绘画作品,全面系统地展示郑于鹤先生六十余年艺术创作的主要作品。展览按照作品的创作时间和品类的脉络展开,大致分为早期小型彩塑作品、中型圆雕及壁饰作品、书画作品及近年来创作的佛教题材大型圆雕及浮雕的小稿四个部分。展览位于神武门城楼之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环境古朴端庄。展厅内部基于古建筑的文化氛围及展品的特点进行设计,强调色彩、材质、肌理的微妙对比变化,采用了特殊的配光、调光等艺术手段,塑造出独特、具有学术气息的展览氛围,给观者以淡雅肃穆的感受。
郑于鹤先生是一位身跨雕塑、绘画等多个领域的著名艺术家,从事雕塑艺术创作六十余年,勤奋不辍,勇于创新,在继承中国传统泥塑技巧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完善自身雕塑艺术语言,对传统泥塑艺术表现样式做了多样化的探索,创造出了独具特色、广受欢迎的彩塑艺术风貌。
本次展览于2015年1月31日结束。展览不单独售票,观众持故宫博物院门票可免费参观。
郑于鹤先生简介
郑于鹤先生,1934年出生于江苏徐州。他的雕塑创作脱胎于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1952年经舅父李可染先生推荐,师从天津“泥人张”后人张景祜先生学习泥塑,熟练掌握了中国传统彩塑的技巧,继承了“泥人张”写实造型与色彩并重的塑造传统。但他未完全模仿“泥人张”作品的表现形式,而是在保留民间艺术善于夸张、装饰等特性的基础上,学习借鉴现实主义的造型艺术及近代西方绘画、雕塑、装饰等艺术之流派,注重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表达并结合在作品中。
著名美术史家、书法家黄苗子先生曾撰文评价郑于鹤:“在彩塑技法基础上,多方面吸收和借鉴,运用在统一的风格中,张景祜的早期学生郑于鹤在这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应该说他从大胆创新,热爱民间玩具的粗犷、夸张,追求更多的浪漫主义想象,尝试多种装饰手法……这样走过来,经过摸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1972年,外交部将郑于鹤彩塑印刷品作为礼品赠予首次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至上世纪70年代末,郑于鹤先生的泥塑作品重视刻画人物的身份、性格、动态,小中见大,神韵生动,极富情趣。代表作有《年年有余》、《地球为什么是圆的》、《盘山虎妞》、《燕山虎娃》、《天涯海花》、《野猪林》、《川藏娃娃》《成昆线上》、《心心相印》等。
上世纪80年代,郑于鹤先生进一步拓展了艺术创作的思路,冲破泥塑材料的单一,扩大对多种材料及造型语言的运用,转向对中、大型雕塑作品的创作,作品风格令人面目一新,逐渐形成了自己新的艺术风格。他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表现生肖灵性及特点,将十二生肖分为雌雄相配,创作出的生肖作品更加惟妙惟肖。高达数米的万佛园佛教群像雕塑,由青铜制成,给人以强烈的视觉观感。
“郑于鹤雕塑艺术展”共展出160余件(套)雕塑及绘画作品,全面系统地展示郑于鹤先生六十余年艺术创作的主要作品。展览按照作品的创作时间和品类的脉络展开,大致分为早期小型彩塑作品、中型圆雕及壁饰作品、书画作品及近年来创作的佛教题材大型圆雕及浮雕的小稿四个部分。展览位于神武门城楼之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环境古朴端庄。展厅内部基于古建筑的文化氛围及展品的特点进行设计,强调色彩、材质、肌理的微妙对比变化,采用了特殊的配光、调光等艺术手段,塑造出独特、具有学术气息的展览氛围,给观者以淡雅肃穆的感受。
郑于鹤先生是一位身跨雕塑、绘画等多个领域的著名艺术家,从事雕塑艺术创作六十余年,勤奋不辍,勇于创新,在继承中国传统泥塑技巧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完善自身雕塑艺术语言,对传统泥塑艺术表现样式做了多样化的探索,创造出了独具特色、广受欢迎的彩塑艺术风貌。
本次展览于2015年1月31日结束。展览不单独售票,观众持故宫博物院门票可免费参观。
郑于鹤先生简介
郑于鹤先生,1934年出生于江苏徐州。他的雕塑创作脱胎于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1952年经舅父李可染先生推荐,师从天津“泥人张”后人张景祜先生学习泥塑,熟练掌握了中国传统彩塑的技巧,继承了“泥人张”写实造型与色彩并重的塑造传统。但他未完全模仿“泥人张”作品的表现形式,而是在保留民间艺术善于夸张、装饰等特性的基础上,学习借鉴现实主义的造型艺术及近代西方绘画、雕塑、装饰等艺术之流派,注重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表达并结合在作品中。
著名美术史家、书法家黄苗子先生曾撰文评价郑于鹤:“在彩塑技法基础上,多方面吸收和借鉴,运用在统一的风格中,张景祜的早期学生郑于鹤在这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应该说他从大胆创新,热爱民间玩具的粗犷、夸张,追求更多的浪漫主义想象,尝试多种装饰手法……这样走过来,经过摸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1972年,外交部将郑于鹤彩塑印刷品作为礼品赠予首次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至上世纪70年代末,郑于鹤先生的泥塑作品重视刻画人物的身份、性格、动态,小中见大,神韵生动,极富情趣。代表作有《年年有余》、《地球为什么是圆的》、《盘山虎妞》、《燕山虎娃》、《天涯海花》、《野猪林》、《川藏娃娃》《成昆线上》、《心心相印》等。
上世纪80年代,郑于鹤先生进一步拓展了艺术创作的思路,冲破泥塑材料的单一,扩大对多种材料及造型语言的运用,转向对中、大型雕塑作品的创作,作品风格令人面目一新,逐渐形成了自己新的艺术风格。他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表现生肖灵性及特点,将十二生肖分为雌雄相配,创作出的生肖作品更加惟妙惟肖。高达数米的万佛园佛教群像雕塑,由青铜制成,给人以强烈的视觉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