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洋遗珍——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贸易瓷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
“越洋遗珍——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贸易瓷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
2014-12-18
2014年12月18日,由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越洋遗珍——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贸易瓷展”在故宫延禧宫古陶瓷研究中心展厅开幕。本次展览从两馆藏品中遴选出106件(套)明清时期的贸易瓷进行展示,旨在反映中国明清时期陶瓷外销的状况。
展览分为明、清两部分。明代部分展出明代中期至晚期销往东南亚、西亚、欧洲以及日本的瓷器,揭示了中国瓷器在这些地区的流通与使用,体现了不同市场的喜好与审美趣味。如上海博物馆藏景德镇窑青花开光水禽图盘,约烧制于明万历至天启年间(1573~1627年),图案工整对称,纹样奇特别致。以这种方法装饰的瓷器被称为“克拉克”或“芙蓉手”瓷,是明末清初早期中国外销瓷当中最著名的品种。
清代部分,由于西方国家的东印度公司在瓷器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部分展品即以外销欧美的器物为主,很多制品有着浓郁的异国情调,反映了当时贸易瓷器的时代变迁。如上海博物馆藏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油醋瓶,烧制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整器造型新颖,是典型的订烧器,是直接仿当时欧洲流行的玻璃器制成。又如故宫博物院藏景德镇窑广彩徽章纹盘,烧制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器形规整,色彩绚丽。徽章瓷是明清时期中国外销瓷中最具特色的品种。这些绘有家族、宗教或军事团体、城市和各类组织机构徽章的瓷器,均来自西方人的特别订制。
故宫博物院与上海博物馆均以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为目标,以传承民族精髓、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为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倾尽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两家重量级博物馆深度的交流协作,共论明清瓷器贸易的渊源流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和文化意义。通过展览,观众不仅可以了解明清时期我国瓷器远涉重洋、行销海外的历史脉络和基本轮廓,更可从中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需求与审美为古老的中国陶瓷所注入的新内容。
开幕式由故宫博物院院长助理李仲谋主持。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为展览致辞。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张建新,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娄玮,上海博物馆捐赠人、荷兰收藏家倪汉克,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耿宝昌等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3月15日,展览不单独售票,观众持故宫博物院门票可免费参观。
展览分为明、清两部分。明代部分展出明代中期至晚期销往东南亚、西亚、欧洲以及日本的瓷器,揭示了中国瓷器在这些地区的流通与使用,体现了不同市场的喜好与审美趣味。如上海博物馆藏景德镇窑青花开光水禽图盘,约烧制于明万历至天启年间(1573~1627年),图案工整对称,纹样奇特别致。以这种方法装饰的瓷器被称为“克拉克”或“芙蓉手”瓷,是明末清初早期中国外销瓷当中最著名的品种。
清代部分,由于西方国家的东印度公司在瓷器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部分展品即以外销欧美的器物为主,很多制品有着浓郁的异国情调,反映了当时贸易瓷器的时代变迁。如上海博物馆藏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油醋瓶,烧制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整器造型新颖,是典型的订烧器,是直接仿当时欧洲流行的玻璃器制成。又如故宫博物院藏景德镇窑广彩徽章纹盘,烧制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器形规整,色彩绚丽。徽章瓷是明清时期中国外销瓷中最具特色的品种。这些绘有家族、宗教或军事团体、城市和各类组织机构徽章的瓷器,均来自西方人的特别订制。
故宫博物院与上海博物馆均以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为目标,以传承民族精髓、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为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倾尽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两家重量级博物馆深度的交流协作,共论明清瓷器贸易的渊源流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和文化意义。通过展览,观众不仅可以了解明清时期我国瓷器远涉重洋、行销海外的历史脉络和基本轮廓,更可从中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需求与审美为古老的中国陶瓷所注入的新内容。
开幕式由故宫博物院院长助理李仲谋主持。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为展览致辞。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张建新,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娄玮,上海博物馆捐赠人、荷兰收藏家倪汉克,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耿宝昌等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3月15日,展览不单独售票,观众持故宫博物院门票可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