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学院院长及科研处一行赴内蒙古、青海调研藏传佛教文物保管与保护人才培养情况

2018-08-03

  2018年7月27日至8月2日,故宫学院院长宋纪蓉、科研处处长宋玲平、科研处业务培训科王治、王东、赵晨、赵艺,一行6人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青海西宁市、海东市调研传佛教文物保管与保护人才培养情况。此次调研旨在深度考察两省四市藏传佛教文物保藏状况及重要古寺的保护现状,了解藏传佛教人才培养情况,为10月份由故宫博物院故宫学院承办的国家文物局“藏传佛教文物保管与保护”培训班做前期筹备,以便更好地了解培训对象需求,进行培训课程设置,使培训达到最佳效果。


  7月27日,调研小组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于上午10:00抵达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站,便来到了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馆藏民族历史文物4.4 万多件,其中不少是国内罕见的珍品。内蒙古博物院以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匈奴、鲜卑、契丹、蒙古族的历史文物以及数量可观的北方民族、民俗文物为特色,举办了如“草原丰碑”、“天骄蒙古”等优秀展览。调研小组重点参观了“大辽契丹”和“天骄蒙古”两个展厅,感受到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对契丹及蒙古族的发展历程、宗教文化、墓葬传统及文物藏品都有了丰富的认识。


  下午,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于宝东向调研小组介绍了院内藏品的概况,并带领调研小组考察了藏传佛教文物库藏及存放方式,参观了文物保护修复室。内蒙古博物院转迁至新馆后,文物保管研究部对原有文物进行了重新入库及全面的整理,建立了文物电子帐、采集了文物影像、对文物进行归位。


故宫学院院长宋纪蓉参观内蒙古博物院文物库房


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于宝东展示唐卡保存


调研小组与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于宝东等人在内蒙古博物院大厅合影


调研小组与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于宝东及文物保管研究部同仁合影


调研小组在席力图召考察


席力图召壁画的破坏性修复


调研小组参观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室


调研小组参观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室


  据介绍,内蒙古博物院现藏古生物化石、历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15万余件组,其中珍贵文物5600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650件套。藏传佛教藏品丰富,以清代为主,如法器、念珠、经书、唐卡以及查玛舞面具等。院内设置壁画修复室、陶瓷金属修复室、古生物化石修复室、纺织品修复室、书画装裱室和实验室,为文物修复师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内蒙古博物馆藏有大量藏文经书,但精通汉藏双语的专业人才稀缺,使得文物研究仅停留在表面,对藏传佛教文化缺乏深入归纳总结。


  随后,在纺织品修复室,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于宝东与调研小组进行了现场座谈。故宫学院院长宋纪蓉首先介绍了调研小组此次行程的目的以及组内成员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方向。于宝东副院长表示,热烈欢迎故宫博物院与内蒙古博物院开展各项合作。内蒙古博物院重视人才培养,以文保修复为例,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有师徒传授、外派学习、联合培养三种形式。其中联合培养,即与文博单位合作,通过培训的形式让学员文保修复的技能及理念得到快速的提升。因此,故宫学院举办的一系列文博专业培训班为文博人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与平台。希望内蒙古博物院以后能有更多的专业人员可以进入故宫学院进行系统专业地学习。


  28日-29日,调研小组考察了呼市五塔寺、大召寺、席力图召、乌素图召,包头五当召、美岱召及敕勒川博物馆,了解宗教场所与文博单位藏传佛教文物的保存情况。


  在呼市的调研发现,宗教场所与文博单位在文物保护理念上有较大差别。宗教场所中,虽然寺庙香火旺盛,然而依附于寺庙的文物却未被妥善保管,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如席力图召中,明清藏传佛教壁画问题重重,空鼓、脱落、损毁、褪色、蛀虫等不一而足。有些壁画虽被后期修复,但画工粗糙,绘制草率,不仅掩盖了壁画原貌,甚至起到了丑化、损害的反作用。


  故宫学院院长宋纪蓉表示,寺庙壁画保护是艰巨的任务,宗教单位应提高僧职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认识到文物修复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做好壁画、唐卡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尽快实现文物信息数字化,杜绝“花钱办坏事”的修复工程,避免对文物的二次伤害。


  五当召与美岱召在文物保护方面颇有成效。五当召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2011年6月,五当召基本完成了近2000件文物的信息采集工作,并进行了文物评级。美岱召有壁画博物馆之美誉,壁画和彩绘达1500多平方米,绘制时代为明代晚期和清代早、中期。美岱召博物馆对明清时期的壁画做了数字化处理,并出版成册,让壁画的精美绝伦得以展现在读者眼前。图册《美岱召壁画与彩绘》汇聚了数字化采集后的成果,于2011年获得第二届“紫禁城杯”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奖。


  30日,故宫学院院长宋纪蓉因公事先行返京。科研处一行五人从呼市出发,经停西安,于下午两点抵达青海西宁,继续接下来的调研活动。下午,调研小组至青海省博物馆考察,了解文物库房的保藏条件、设施及藏品情况,参观了文物修复室,对参加过故宫学院培训班的学员进行了亲切回访。


  随后,青海省博物馆馆长董志强与调研小组进行了座谈。董志强馆长首先介绍了博物馆的发展现状。青海省博物馆201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省内综合性现代化博物馆。博物馆现有文物库房7个,馆藏文物14932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193件(套),以新时期彩陶和民族宗教类文物最具特色。


  科研处处长宋玲平详细介绍了故宫学院的建制,以及故宫学院自2013年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果。由国家文物局承办的“藏传佛教文物保管与保护”培训班已于2015年、2016年成功举办两届,2018年10月将开展新一届的培训。“藏传佛教文物保管与保护”培训班的授课师资汇集院内外专家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课程设置包括专题授课、现场教学、交流座谈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培训班中课时最长,每年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让学员学有所成。董志强馆长表示,青海省博物馆正在逐步改善文物库房条件,落实珍贵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等工作。同时,也需要加强业务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希望在藏传佛教和其它文物鉴藏方面得到故宫专家的指导和支持。随着博物馆硬件条件的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将成为博物馆建设的侧重点。


青海省博物馆馆长董志强与调研小组座谈


调研小组在塔尔寺座谈


调研小组参观收藏经版的库房


  7月31-8月1日,调研小组先后考察了西宁大佛寺、塔尔寺和海东瞿昙寺和佑宁寺。塔尔寺创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圣地。调研小组与塔尔寺管委会副主任进行了简单的座谈,他表示塔尔寺收藏有大量藏传佛教文物,需要具有专业文保理论知识及实操技能的人才支持寺庙建设。希望故宫学院相关培训能更多的向寺院倾斜,给予塔尔寺僧职人员学习与交流的机会。科研处处长宋玲平表示,寺院是传承与保护藏传佛教文物的重地,将重视寺院需求,向国家文物局反映培训学员的意愿,尽可能帮助寺院达成心愿。随后,调研小组详细考察了塔尔寺印经院及其收藏经版的库房等。


  瞿昙寺位于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是典型的明代早期的官式建筑群,被誉为“乐都小故宫”,也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瞿昙寺现存许多珍贵的明清文物,部分为御赐文物。瞿昙寺左右抄手斜廊的巨幅彩色壁画,精美绝伦,现在正在与敦煌研究院合作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工程。故宫博物院相关部门也与瞿昙寺在多个研究项目上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8月2日,科研小组从青海曹家堡国际机场起飞,于中午12:45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结束了本次调研活动。


  此次调研,调研小组考察了两省四市重要的藏传佛教寺庙及省市级博物馆,行程紧凑,收获颇丰,从中也发现一些文物保管与保护方面的问题。不少由宗教单位直接管理的寺庙,仍以传统老旧的方式储存文物。文物库房条件简陋,文物储放“混成一堆”。寺庙管理不规范,僧职人员文物保护理念陈旧,意识薄弱。作为文博工作者,如何利用好宗教文物,让宗教文物“活”起来,提高宗教单位文物保护积极性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此次调研,调研小组走访多家藏传佛教寺庙,与内蒙古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馆及相关藏传佛教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了友好的联系,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充分了解博物馆科研人员与寺庙学员需求,为10月份开办藏传佛教文物保管与保护培训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课程设置、培训形式、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了宝贵建议,形成了新的思路,有利于做好培训班的调整与升级,有利于培训班的科学管理。故宫学院作为全国文博人才培养基地,有义务为业内人员提供宽广的教学平台,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为文博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文/赵艺 图/王治 王东 赵艺)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