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戏曲研究所举办宫廷戏曲论坛(2015)
宫廷戏曲研究所举办宫廷戏曲论坛(2015)
宫廷戏曲研究所举办宫廷戏曲论坛(2015)
时间:2016-01-15
  2015年11月10日由故宫博物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故宫研究院宫廷戏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承办的“宫廷戏曲研究论坛”(2015)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敬胜斋举办。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戏曲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讲话由刘维代读)、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叶金森先生、戏曲学家曾永义先生、京剧名丑戏曲学家钮骠先生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明清宫廷戏曲研究所所长王跃工主持了论坛。

明清宫廷戏曲研究所所长王跃工
  戏曲是清代宫廷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戏曲通过其专业的机构设置、精良的演出内容和不惜重金打造的超强阵容在戏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基于故宫博物院丰富的戏曲类文物馆藏,更深入地发掘其内在价值,更好地阐述宫廷戏曲文化,是未来做好传统文化传播与研究的重要方向。
  此次论坛以宫廷戏曲研究所为依托,汇集了来自大陆、香港、台湾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就宫廷演剧发展史研究、演剧形态研究、宫廷戏曲文物研究、剧目研究、机构及人物研究、宫廷戏曲活态应用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宫廷戏曲与民间戏曲比较研究八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通过征集相关议题的论文,以结集出版的方式为做好宫廷戏曲文物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弘扬传播工作而努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依据故宫博物院戏曲文物对明清戏曲进行研究空间广阔且意义深远,希望宫廷戏曲研究所在该研究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代表在宫廷戏曲研究所人员带领下参观了午门正在举办的普天同庆——万寿盛典展。参观结束,部分代表到文物观摩室观摩了戏衣、道具等戏曲文物。
  11月11日,专家学者汇聚北京外国语大学行政楼507会议室,就各项议题进行了研讨:刘祯、叶宇星先生的《从<节节好音>看宫廷弋腔的雅化》一文,就宫廷节令承应戏剧本集《节节好音》抄本中弋腔戏艺术形态的分析,得出宫廷与民间弋腔雅俗分化的结论。王馗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清宫廷戏曲档案述略》对中国艺术研究院所藏宫廷戏曲档案进行了梳理,并按八个类别对这批文献进行了说明。王政尧先生《清代康乾二帝改戏辨析》一文指出有清一代,明确改戏要与巩固皇权相结合,始自康熙帝;与康熙帝相比,乾隆帝的内廷改戏则更进一步,宫廷庆典承应戏《四海升平》就是实证。此剧用于外交,更看出乾隆帝闭关自守的失误,影响深远。赵山林先生《顺治、康熙二帝的文化取向及戏曲的南北交流与融合》认为顺治帝注意了解南北文化的差异,由于南方文人的影响,他对南方戏曲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客观上为昆曲的传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康熙帝则以大一统的思维,促进南北文化包括戏曲的交流与融合,对于清代宫廷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熊静、陈志明、王安祈、范丽敏、洪逸柔、刘慧芬、郝成文、杨连启、赵山林、周华斌、叶淑惠、黄仕忠、陈均、池俊等多位专家均做了精彩的报告。
  闭幕式上,宫廷戏曲所所长王跃工发表讲话,指出故宫研究院宫廷戏曲研究所成立一年来,各方紧密合作,在人才培养、资源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喜人的成果,这次汇聚两岸四地戏曲名家、学者的论坛更是合作结出的硕果。
  王跃工所长指出许姬传先生曾将京剧的发展、完善、繁荣归功于宫廷的重视,昨天的主题发言中,钮骠先生也表述了同样的见解,此之于我们可以算作一种共识了,而在传统戏曲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得到重视和发展的今天,我们将学术关注的目光投回宫廷戏曲,无疑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这次论坛的研讨主题,既有传统的宫廷戏曲沿革发展的历史研究,又有具体而微的剧目、文物的研究,还涉及了之前少有关注的宫廷戏曲与民间戏曲的比较研究。宫廷戏曲活态应用、文化传播等这些随时代发展产生的新领域、新问题也已进入我们的视野之中。从这些主题不难看出,我们所推动的宫廷戏曲研究,是全面而立体的,是鲜活而与时俱进的。
  二十年前,朱家溍先生曾疾呼京昆已经到了“抢救保护第一”的境地,而今,我们能就宫廷戏曲研究举办如此高水平、大规模的研讨,可以说是不负时代、不辱使命的。希望此次论坛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使各位代表及更多的有识、有志之士协力同心,将宫廷戏曲研究推向更加深入而多维的未来。

宫廷戏曲研究论坛专家代表合影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敬胜斋

敬胜斋,外观九间,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五间与延春阁正对,两侧接游廊与阁相连。室内阁上有匾曰“旰食宵衣”。是对帝王废寝忘食,勤于政事的赞誉。斋西四间偏于花园的西北角,为乾隆八年西墙西移后所添建。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京剧

京剧: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京剧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两次合流:秦徽合流与徽汉合流。徽班自乾隆年间进京后,以唱二黄调为主,时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黄、昆曲、梆子、啰啰诸腔的基础上,兼容并蓄,秦腔班的演员有些加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合作的局面。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进京,汉调的西皮调与二黄调第二次合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京师梨园出现一番新的气象,领班的主要演员由旦角变为生角,剧目以老生为主,唱、做并重。

午门

弋腔

 弋腔:又称弋阳腔,戏曲声腔之一。由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吸收北曲而成。弋腔至迟在元代后期已经出现。明、清两代,弋腔在南北各地繁衍发展,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声腔之一。其唱腔结构来自南戏的曲牌联套体制,角色行当也承南戏,分生、旦、净、末、丑。其舞台表演,即唱、作、念、打则只用锣鼓节制、帮衬,无管弦伴奏。清代宫廷承应戏系列中弋腔占十分之三。

承应戏

专为皇帝、皇太后、皇后演出的戏剧,是当时约定俗成的叫法。

内廷

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

庆典承应

凡遇皇太后、皇帝万寿,皇帝大婚,后妃千秋时,内外学都要在宫内演出,称庆典承应。演出的剧目有《双星永寿》、《碧月呈祥》、《八仙祝寿》、《群仙拱寿》、《万国来朝》等。

庆典承应戏

清宫中凡遇皇太后、皇帝、后妃寿辰,皇子成婚或祝捷等喜庆之日,都要按庆典内容承应戏剧。主要分为《九九大庆》和《法宫雅奏》两部分。

王安

王安,雄县人,万历时由太监陈炬推荐,命为皇太子伴读。当郑贵妃谋立己子为皇太子,皇太子处于危机之时,多由王安保护。光宗即位,擢司礼秉笔太监,并劝光宗重用东林党人杨涟、刘一燝等人。光宗去世,熹宗即位,王安协助天启将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住哕鸾宫。魏忠贤、客氏用事后被杀。

沿革

“沿”,沿袭;“革”,变革,指事物发展变革的历程。志书中常以“沿革”作为门目,记述一地行政设置的发展变革,常与建置、城池、公署等目并列。其编写方法有两种:一按时间依次载述;二为表格形式,以年代为经,以事实为纬,称为沿革表,可省冗文,且能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