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夫•瓦特讲授:唐卡绘画风格与目前术语命名的困境
杰夫•瓦特讲授:唐卡绘画风格与目前术语命名的困境
杰夫•瓦特讲授:唐卡绘画风格与目前术语命名的困境
时间:2016-05-20

  2016年4月7日,故宫研究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邀请国际著名喜马拉雅艺术研究专家杰夫•瓦特先生(Jeff  Watt)于宫廷部第二会议室,作了题为“唐卡绘画风格与目前术语命名的困境” ( Painting Styles and the Problems with Current Terminology) 的专题讲座。本所及院内同仁等20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罗文华研究馆员主持,张长虹博士翻译。
  杰夫•瓦特先生,加拿大人,国际知名西藏艺术史学者,唐卡鉴赏专家,精通英、藏、梵文等多种语言。杰夫•瓦特先生早年跟随德雄仁波切和萨迦只真仁波切学习,之后从事藏梵文献的翻译和藏传佛教艺术的研究多年,出版有多部高质量的学术论著,并举办过多场西藏艺术的专题展览。1999年至2007年,杰夫•瓦特先生任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RMA)馆长和首席策展人。1998年至今,杰夫•瓦特先生任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HAR)主任,该中心网络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喜马拉雅艺术和图像学研究最为丰富的资料库。
  西藏绘画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指的是15、16世纪以前,晚期为15、16世纪以后。正是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从15世纪晚期、16世纪早期开始,西藏绘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著名的几大画派,其中最有名的是勉唐画派、钦则画派和噶玛噶孜画派,影响也最大,人们也最常使用勉日风格(又称勉唐风格),钦日风格(又称钦则风格)和噶玛噶孜风格这三个名词来指代这三个绘画艺术流派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杰夫•瓦特先生认为,喜马拉雅艺术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图像学的研究,二是艺术史的研究。他在过去二十多年间主要专注于文献记载基础上的图像学研究,他也堪称为藏传佛教图像学研究最为专深的学者之一。由于有了文献的记载和长时间的研究传统与传承,使图像学的研究稍为容易一些。
  艺术史研究包括绘画、塑像的视觉特征等诸多方面,但是相关的藏文文献记载却相对较少,即使在有限的文献记载中,很多术语的概念、内涵又互相抵牾,有时同一研究对象学者们使用不同的术语,有时又以同一术语指代多个不同的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分歧,产生了很大困惑。因此他也在近年逐渐关注艺术史的研究。
  在艺术史的研究过程中,他发现除了缺乏文献资料,当前唐卡绘画风格研究的另一困境是术语定名的不确定性。有以国家、地区来命名艺术风格的,有以宗教传统来命名的,有以寺院名字来命名的,还有以艺术家来命名的,等等。在英文论述中,很多关于喜马拉雅艺术的名词都是不准确的,是因为西方学者在进行研究时,遇到不理解或者不确定的艺术风格时,就会自行“创造”出一些新名词来,然后亚洲的学者又紧随其后,在其研究中将之当作正确的术语来使用,如“噶当派风格”、“新噶玛噶孜风格”等。杰夫•瓦特先生结合八蚌寺的作品举例进行了说明。一般认为,八蚌寺的壁画和唐卡是司徒班钦•却吉琼乃(1700-1774年)的代表作,他是18世纪初噶玛噶孜画派的重要画家之一。据说他从15岁开始正式学习绘画和造像量度,一生游历西藏、印度和尼泊尔各地,接触了各种绘画流派的大量经典作品,最后集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现在所有的学者将之称为“噶玛噶孜绘画风格”或者“新噶玛噶孜绘画风格”,但在司徒班钦自己的传记中,却从未如此命名过。而现在谈到八蚌寺的作品风格时,学者们常常会使用“噶玛噶孜绘画风格”这个词。其中另一个问题是,并非现在所有八蚌寺的作品都是出自司徒班钦•却吉琼乃之手,他或许只是一名设计者,大多可能由他的学生或作坊完成。其风格来源于明代永乐皇帝赏赐给噶玛巴的一套罗汉绘画,文献记载司徒班钦见到过这套绘画,受之启发,模仿罗汉画中的汉式山水背景,画上藏传佛教的人物形象,形成了一种新的唐卡样式,噶玛噶举的祖师像多是以这种风格绘制。此外,司徒班钦还访问过贡嘎曲德寺并对该寺精妙绝伦的壁画十分钦慕,在他创作的人物形象中则可以看到钦孜画派的影响。之所以后来“噶玛噶孜风格”、“新噶玛噶孜风格”成为流行的术语,其背后有着宗教上的背景,因为噶玛噶举派想籍此区别于与之历史上有宿怨的格鲁派,而学者们在进行研究时,应该避免受到这种不同宗教派别之间纷争的干扰。
  当前关于绘画风格术语定名的不准确、不完善也影响到教学。学者们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对早期的绘画风格、技法进行交流研究,但却不能这样教授给学生,因为一是会引起学生们更大的困惑,混淆概念,二是将这些术语更为准确、持续地进行教授和传播,也是当前研究的重要任务。杰夫•瓦特先生说道,喜马拉雅艺术研究初期已经结束,现在是喜马拉雅艺术研究中期的开始阶段。当前的任务是开始尝试用特定的术语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澄清艺术史上的专业术语,使其能够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避免研究中更多的混淆和困惑。
  实际上,16世纪之后的唐卡,无法单一地指定是哪种风格的作品,更多情况下是几种风格的混合。而这三种绘画流派的艺术风格的来源也是不确定的,艺术家有自己的创作自由和空间,所以当我们在研究一些优秀的艺术家的作品时,眼光和头脑都应更加开放。正因如此,对不同的绘画风格进行准确的定名也更加有难度。
  尽管当前的研究中面临着一些困难,但杰夫•瓦特先生认为,目前喜马拉雅艺术研究处于很好的阶段,面临着新的机会。他说,从事喜马拉雅艺术研究的原因是简单的,因为喜马拉雅艺术是过去几千年间的伟大艺术创造,有大量的艺术品遗存,是世界性的文化艺术形式。即使不从事相关的学术研究,也应当对这一优秀的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
  讲座结束后,观众同杰夫•瓦特先生就讲座主题进行了探讨。罗文华研究馆员就如何区分三种绘画风格、区分的依据及应当如何更为准确地使用相关名词概念等问题同杰夫•瓦特先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三种绘画风格看似有其代表性特征,但是将其放在艺术史发展的背景中,很难作出明确的区分,缺乏判断的依据。当前关于勉唐画派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很少,钦则画派的作品目前也只在贡嘎曲德寺发现。杰夫•瓦特先生说,正因如此,使用绘画风格的相关名词的时候要更加小心谨慎,不但要考虑到其指代的内涵,同时也不要忽略宗教上的独特意义。在之后的艺术史研究中,仍然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唐卡

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

藏传佛教

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 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博士

官名,始置于战国。此后,博士官制虽历代相沿,而职能与前已有所不同。清代钦天监博士为钦天监下属的职官,专司指示更点。

梵文

亦称“梵字”、“梵语“、“梵书”,是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文字。相传为大梵天王所造,梵天创造了梵文字母。梵文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同时对汉藏语系有很大的影响。其南北发展各异,行于北者多方形,行于南者多圆形。

策展人

通俗地说,就是展览的“导演”,即那些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的博物馆,起源是由于博物馆的收藏品需要不时地向公众开放,它们不能老是按照年代陈列,必须有主题、有选择,强调一种编辑的展示概念。这种展示方式渐渐地扩展到当代艺术领域,并为其所吸纳。策展人又兼具艺术家组织者、艺术批评家、沟通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等责任。对现代展览来说,有策展人和没有策展人效果是很不一样的,展览是沉闷乏味还是引人入胜,取决于有无策展人,以及策展人的能力高低。

司徒

官名。《周礼·地官司徒》载:“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其注曰:“扰亦安也。”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罗汉

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

格鲁派

藏传佛教主要的教派之一。“格鲁”意为善规,因该派主张僧人应严守戒律和修行次第而得名,亦俗称“黄帽派”、“黄教”。该派奉宗喀巴大师(1357--1419年)为开派祖师。永乐七年(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的支持下,于拉萨大昭寺举行了万人祈愿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北兴建甘丹寺,并自任住持,是为格鲁派形成之标志。后西藏之达赖、班禅及内、外蒙古之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四大活佛转世系统皆属格鲁派。该派教理上继承阿底峡所传之龙树的中观思想,主张缘起性空。修习上止观并重,尤其强调戒律为佛教之本。此一派至明清时渐为西藏佛教之正统,并为朝廷所重,一直掌管西藏地方政教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