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天立极——紫禁城的传统文化之境
——【故宫学人讲故宫】第五期第一讲

时间:2023-09-12



  2023年8月25日上午,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王子林老师作题为“继天立极:紫禁城的传统文化之境”的专题讲座。王子林,1989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同年入故宫博物院工作,从事宫廷文物的保管、陈列与研究工作,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主要研究对象是明清宫廷建筑与宫殿原状陈设,注重探索其生、成、壮、微的发展演变和德本财末的仁圣之道。代表著作:《紫禁城原状与原创》《明清皇宫陈设》《唤醒沉睡的宫殿:故宫宫廷原状考察》《抱蜀不言:乾隆七十三年的坚守》《紫禁城建筑之道》《钦安殿原状》(主编)、《日升月恒:紫禁城的文德光华》。主持展览:《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以及太上皇宫原状陈列。


主讲人王子林老师

  该讲座为“故宫学人讲故宫”系列讲座第五期第一讲。此次讲座由故宫学研究所研究馆员张淑娴老师主持,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和一汽集团红旗品牌主办,故宫博物院研究室、数字与信息部承办。讲座在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数字所演播厅)举行,来自院内外50余名听众现场听取了讲座。

讲座现场

  王老师首先从紫禁城的文武建筑布局切入主题,来展开对紫禁城的传统文化之境的探索。紫禁城内文化、文治方面的建筑、设施多在东侧,兵刑、武备性质的宫殿、设施多在西侧。这种左文右武的格局,可以追溯到洪武时南京都城。朱元璋定都南京,创建紫禁城,于正殿奉天殿东西两侧建文楼、文华殿和武楼、武英殿。文华殿、武英殿源于天象东壁星与奎星。文武二楼起源于西周朝门外的嘉石和肺石之制。这一制度随着朝代更迭几经演变,后由元大内继承,于大明殿东建文楼,西建武楼。元大都城布局虽有东文仁西武义特点,但并没强调突出这一特性,只是将其看成是钟楼和鼓楼的形制。

紫禁城的文武布局

  到明代,大明门位于千步廊南端,是明朝的国门,位于中轴上,迄东为属文的建筑,如文官办公衙署吏、户、礼、兵、工部及鸿胪寺、钦天监等机构,迄西为属武的建筑,如武官办公衙署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刑部、太常寺、锦衣卫等机构,东有文德牌楼,西有武功牌楼,“割文武而制异”,形成了显著的东文西武的都城格局,这是明代以前所未有的都城规划。

  东文西武的传统由来已久,可以上溯到《史记》。左东右西,一文一武的建筑格局,是传统文武之道、仁义之道和阴阳之道的体现。它昭示宇宙、天地、世界就是这样组合的,所以城市也是这样组合的,如此就构成了一座城市非凡的气质。文武之道源自尧舜之道,孟子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尧舜之道即是仁道,其核心是文德,“文德”一词出自《尚书·大禹谟》“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是说大舜的仁德之风广泛地传遍天下,既如圣人又如神明,文经天地,武勘祸乱。禹停止征伐三苗,班师而归,大舜接受了益和禹的建议,开展礼仪教化,推行文德。并在朝堂两阶之间举行干羽舞蹈,表示偃武修文。《诗经·江汉》“矢其文德,洽此四国”,是说宣王推行文德,天下和睦。《论语•季氏》“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修治文德就可以使远方之人归服。故文德为仁慈、敦厚、温和、纯正等义。后世将具有文德的君王称为太平天子。明代将都城北京城和宫城紫禁城按文武布局,目的是为了“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

大舜诞敷文德图(采自明仇英《帝王道统万年图》)

  清顺治二年将文昭阁(文楼)改称体仁阁,武成阁(武楼)改称弘义阁,将文用仁代替,武用义代替。清代虽易名,实质上仍继承了道统谱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尧舜之道成为历代为政之道学习和继承的法宝。为政以德是确立王朝是否正统的关键。弘义,出自东汉班昭《女诫》:“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弘义即大义,指要遵守社会伦理道德。体仁,出自《周易》“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作为君子首先要效法天德,体现为仁德,才能够去教化他人。《易•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大戴礼•武王践祚》记武王践祚时,曾问士大夫,有没有藏之简便,行之有效,让子子孙孙永远遵守的治国之策呢?师傅吕尚说:“且臣闻之,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清代改称体仁、弘义,目的是为了强调守天下曰仁。

  体仁阁位于东方,属阳,弘义阁位于西方,属阴。东为阳,西为阴,整个紫禁城和北京城被分成了阴阳两半,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思想的体现。这个道也就是天生万物之道,因为原始为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即是无穷无尽,故天地有大德曰生。能够继续生成下去,而不熄灭,这就是善,并能由此成就万物,这就是性。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讲生的,“天地有大德曰生”,生是天的本性。所谓“生生之谓易”,《周易》的核心思想是“生”,这也是大自然的法则。

太和殿与体仁、弘义二阁

  天地原本无心,所谓“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后来儒家赋予天地以仁心,并把它绝对化。朱熹把仁看成是上天生成万物的那颗心即仁心,上天再将仁心赋予人与万物,人与万物得此心为心,这就是上天之德的表现。天地之心只想着生物,大德曰生,因万物为其所生,故而禀赋此心。人因先天禀赋天的本性,故而具有仁心。所以阴阳之道便是生生不息之道,这就是天道。人的本心即天心,天心即仁心,仁心即道心,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善的,是充满生气的,有了此心,就可以赞助天地,发育万物。这个终极的命题在儒家这里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讲生的,生即仁,仁心为天心,人通过修养回归仁心即天心时,就是赞助天地,发育万物,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

  从文武之道到仁义之道,再到阴阳之道,使紫禁城的文武建筑布局上升到了认识本体论的高度即天的本性上。天的本性是主生的,故而才产生了万物,有了生命。紫禁城的文武建筑正体现了这一本质,被注入了上天之德,成为紫禁城的精神灵魂。这个精神灵魂,就是道统的核心。

  要将一种文化定为千年不变之文化,而且要代代相传,儒家创造了道统,并把道统建立者和传承者祖先化和圣人化,以唤起后人的责任与担当。同时最重要的是道统核心精神的确立,把道统转化为传心,使道心成为一身之主,坚守道统成为自觉行为。

  道统最早由朱熹提出,道统源于《尚书》所记,尧传与舜“允执厥中”,舜将“允执厥中”作了扩充和深化,发展为十六字。尧传舜,舜传禹的核心思想是“允执其中,四海穷困,天禄永终”,即永守本心,不然百姓困苦,天命就会终结。天命的传承与百姓是否过得好有关,也就是要对百姓施善政即仁政。

  孟子将尧、舜、禹三代君主,包括汤、文王、武王和圣人位列在一起,构成一个道的传承体系,其核心是德即仁。孟子第一次说出了儒家认定的代代相袭的圣人名单,他要接续之以弘扬仁义。韩愈对孟子的道统作了简化,确定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是道相传的关键性人物,然而道传至孟子时就断了,故他要承担起拯救道统的责任。宋代朱熹以“道统”一词来总揽道的传续,从此道统为中华文明的起始、继承和发展确立了一个渊源之说,称道统是由子思作《中庸》而明于天下的。指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道统相承的“十六字心传”,道统相传实传心。

尧历象日月星辰(采自明仇英《帝王道统万年图》)

  尧舜禹既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又是文化的源头,所相传的道统,是生生不息之谓仁的精神。中华文明是三位一体:祖先、文化和生命。所谓道统,也就是文化的代代传承。紫禁城文武建筑格局体现了这一坚守。

  当我们站在太和殿的月台上时,放眼望去,东边是体仁阁,西边是弘义阁,凡与文、仁、春有关的建筑皆位于东方,凡与武、义、秋有关的建筑皆位于西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春回大地,阳气升腾,西方是太阳落入的地方,七月流火,阴气凝聚,形成城市中的一阴一阳,与宇宙、天地、世界的阴阳组合是一致的。大地东西平面与天地上下立面组成一个阴阳交流的空间,万事万物因此而皆禀赋此阴阳二气。阴阳二气是产生生命的动力和源泉,因而人皆具有仁心,这是文脉代代相传的根基。

  接下来,王老师以三希堂为例,来谈如何养心立极。三希堂由康熙时的温室改造而成,以楠木雕花隔扇将三希堂隔分成南北两间小室,北间除靠北墙陈设了一座宝座外,几乎是空的,所以它的实际功能是作过道使用,西壁装饰有《平安春信图》贴落通景画,月亮门里画的陆凯寄赠范晔一枝春梅花诗意图,通景画使这个狭小的空间得到了延伸。南间是主间,靠南窗设高低炕,上设御坐黄绸五彩绣花座褥,褥前是紫漆嵌螺铀小桌案,案上设文房四宝,乾隆御书“三希堂”匾和“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对联分别张贴在御坐的上方和两旁,对面墙壁上张贴着宫廷画师金廷标创作的《王献之学书图》。这间小小的精鉴室收藏有晋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

三希堂南间

  乾隆在《三希堂记》中写道,虽以“三希”命名,“非尽为藏帖也”,并且提到了对周敦颐所言的看法,认为周子之言不过是勉励,如果真按照他所说的那样去做,即读书人希望成为一个贤人,成为贤人后,又想成为一个圣人,成为圣人后,又想成为一个知天的人。无疑是教人自画,永远成不了圣贤,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知天的人。知天的正确方法是孟子所说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放空自己,把自己内心污浊的东西清理干净,回归本性,一旦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什么,也就知天了,因为人是上天创造的,上天的本性是善,那么人的本性也是善。知道了自己的本性是善,就达到了知天的境界了。保护好自己的善心,以善存心,培养自己的本性,就有资格去侍奉上天了。所以孟子说别管活得长还是短,都持之以恒,加强自身的修养以待天命,这样就可以安身立命了。

  讲座完成后,故宫学研究所研究馆员张淑娴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和点评:王子林老师在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原状组工作了30多年,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同时他又博览群书,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其学术可以说是尽精微,致广大。王老师从紫禁城建筑左文右武的布局入手,剖析背后的文明渊源。左文右武的布局体现的是文武之道,阴阳之道,也就是仁义之道。它是一种自然法则,天的本性,也是中华文脉代代相传的根基。王老师还以三希堂为例,讲述乾隆皇帝为自己继天立极。王老师从建筑布局入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了解紫禁城的文化大门。想要全面的解读紫禁城的建筑,不能只看到壮美的建筑和精湛的建造工艺,更要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在紫禁城建造的过程中,匠人功不可没。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在紫禁城营建规划的背后还有一支庞大的通晓中国文化的文人团体在出谋划策。他们从尧舜禹到孔孟、董仲舒、韩愈一直到程朱理学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文脉,紫禁城就是中华文脉的表现形式。三朝五门之制,折中而居的理念,左文右武等形式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和延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因此,营造学社的先辈朱启钤先生提出要沟通儒匠,只有沟通儒匠才能完整的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

主持人张淑娴老师

  本次讲座以紫禁城的建筑为例,系统的梳理了中国建筑的营建思想及其一脉相承的文化体系,为听众带来了一场既丰富又深奥的文化盛宴。在现场提问环节,听众反映热烈,就乾隆皇帝对汉文化的接受、古代社会的立法与教化、三希堂的命名方式等问题与王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