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养心殿”
【故宫学人讲故宫】第一期第三讲

时间:2022-08-04

故宫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宫城,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华夏文明的缩影,是文化昌盛的镃基。建筑1050座,房屋8750间,藏品186万余件套,每一件藏品,每个建筑构件,甚至一草一木,无不闪烁着熠熠的文明之光,无不承载着深厚而广博的文化之脉。它又是一座博物馆,还是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地,更是一所学术研究重镇。


故宫研究院学术讲坛推出“故宫学人讲故宫”系列,故宫学人将多年的研究成果,付诸于传播,从“物”出发,致广大而尽精微,讲好故宫故事,讲好故宫文化。感知精美文物,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奥妙。


2022年7月14日下午,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张淑娴作题为“走进养心殿”专题讲座。这是“故宫学人讲故宫”系列讲座第一期第三讲。张淑娴研究馆员现任职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从事明清皇宫建筑室内装修与装饰的研究,出版专著《明清文人园林艺术》、《金窗绣户:清代皇宫内檐装修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几十余篇。讲座由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王子林研究馆员主持。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和红旗联合主办。故宫博物院研究室承办。院内外听众千余人在线上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嘉宾张淑娴研究馆员


本次讲座内容由养心殿建筑的历史、清代养心殿建筑室内空间的历史变迁、清代养心殿建筑室内装修及使用功能等三部分构成。在第一部分,张淑娴研究馆员介绍了养心殿的位置、建筑格局以及在明清两代的历史。养心殿位于紫禁城内廷部分,乾清宫西、西六宫南,由前殿、后殿、东西配殿、东西耳房以及东西围房组成。明嘉靖十六年(1537) “新作养心殿成”,为嘉靖皇帝炼丹之所,清顺治年间,由于乾清宫经常漏雨、墙壁歪斜、地砖不稳,砖石裂缝,顺治皇帝曾移居养心殿,直至去世。康熙时期于养心殿设造办处,时有临御。雍正登极后,以养心殿为“宵旰寝兴之所,凡办理庶政,召对引见,一如乾清宫。”其后历代踵行,直至清终。


养心殿


养心殿空间透视图


在第二部分,张淑娴研究馆员介绍了清代各时期养心殿室内空间的历史变迁。因资料缺乏,顺治时期的室内空间布局已无考。康熙时期的法国传教士张诚在其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彼时养心殿的室内空间布局。雍正时期的养心殿明间悬挂“中正仁和”匾。东暖阁搭建仙楼,有楼梯可登临,楼上横楣上挂着斑竹帘和挂灯。楼下分隔为若干间,有“一室春和”、“长春方丈”、“羊皮帐”等空间。乾隆时期对养心殿进行了多次改造与装修,更换屏风、宝座、剑架、香几、鸾翎、掌扇等陈设,仙楼格局定型,铺设墁金砖地面,温室改为三希堂,多次装修三希堂等处,铺设瓷砖地面,绘制通景画,更换装修装饰,现存三希堂基本保存了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三十年(1765)的装修原貌。仙楼上改作佛堂,长春书屋移到楼下,重新装修。西边添建梅坞耳殿,院内叠太湖石山,殿内堆砌宣石山,添地炕、改安门口,制作匾额。西暖阁后部外接一座小型建筑,打破了东西对称格局,现在的西暖阁基本保持乾隆时期的格局。道光时期对东暖阁进行了局部改造,咸丰时期恢复了乾隆时期的布局,同治时期又对东暖阁进行装修等。通过对室内空间这些变迁的研究,得出结论:现存养心殿建筑室内格局,前殿明间,从清初至清末,空间格局一脉相承,装修保持乾隆时的状态。西暖阁基本保持乾隆时期的原貌。梅坞应为道光时期的改造的结果。东暖阁保持了同治十三年(1874)修改后的空间格局和装修,光绪年间局部修改。穿堂及后殿保持同治晚期的状态。东西耳房的空间布局于咸丰十一年(1861)定型,同治十一年(1872)修改装修。


在第三部分,张淑娴研究馆员介绍了养心殿建筑的内檐装修及使用。作为清代皇帝“宵旰寝兴之所”,养心殿前殿是皇帝理政、议事、鉴赏、读书、礼佛、斋戒之处。后殿:皇帝的寝宫。明间主要用于召见大臣等活动,建筑空间有藻井、天花,红墙、毗卢帽,地平、宝座、屏风、香炉、甪端等。


养心殿明间


在此部分,张淑娴研究馆员重点讲了西暖阁三希堂的涵义和布局。三希不仅指的是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更有“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之意,三希为内圣外王之依仁,正符养心。三希堂面宽2100mm,进深6000mm,高2100mm,分为前后两间,中间用槛窗相隔,南部高地炕,临窗设宝座床。引用了造办处活计档中关于三希堂陈设和活动的记载,比如紫檀飞罩方窗支条、半圆瓷瓶、双螭虎楠木床挂面板、通景画,以及乾隆组织的三希堂鉴赏活动。


三希堂南间


三希堂北间


继三希堂之后,张淑娴研究馆员讲了西暖阁后部布局,西暖阁后部凹型仙楼,楼下安佛塔,楼上佛堂。东边夹道内为无倦斋,西圆光门外为长春书屋,西暖阁夹道门额曰自强不息。西接梅坞。


西暖阁后部空间布局


关于佛堂,乾隆十二年(1747),西暖阁功能改变,后部仙楼下供奉“紫檀木塔”,楼上改成佛堂。原位于楼上的长春书屋移至楼下原西间寝宫内,重新装修。揭示了古玩墙与拉钟绳的奥秘。


紫檀木佛塔


长春书屋古玩墙


关于梅坞,嘉庆六年(1801)拆除宣石山,室内安放宝座,西墙安大玻璃方窗。道光年间改造装修。


在东暖阁部分,依次介绍了垂帘听政处、明间、西次间、西寝宫、东次间、东寝宫等空间布局,养心殿后殿东西耳房的命名与布局的变迁,东西围房用途的变迁。


东暖阁垂帘听政处


养心殿后殿东西耳房,清代雍正初年修缮使用,作为后、妃、嫔们侍值的处所,没有命名。东耳房是皇后寝宫,西耳房则是嫔妃寝宫。咸丰二年(1852),东耳房命名为“绥履殿”,西耳房命名为“平安室”。同治初年(1862),慈安、慈禧分别居住在“绥履殿”、“平安室”。同治九年(1870),绥履殿改名为“同和殿”、平安室易名为“燕喜堂”。光绪十四年(1888),同和殿改名为“体顺堂”,沿用至今。


体顺堂


燕喜堂


东西围房应是嫔妃们侍值得地方。西围房,同治年间曾作御座房,光绪年间为总管屋,光绪十三年(1887)以后,有两间曾作为翁同龢等人直庐。


最后,张淑娴研究馆员总结了养心殿的建筑意义。养心殿,雍正朝开始作为勤政燕寝之所,直至清代结束,因此被称为“八代帝居”,它见证了清代的历史。养心殿前殿是处理国家事务的勤政之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体现了清代帝王家国一体的建筑制度。养心殿前殿分为明间、东暖阁、西暖阁三间,东西暖阁又隔成若干小间,是皇帝理政、议事、鉴赏、读书、赏景、礼佛、斋戒之处。后殿是居室空间。建筑功能齐全,表现出不同建筑功能的室内装修和陈设特点。养心殿是清代紫禁城内使用最频繁的建筑,为满足清代皇帝使用的需要和审美品位,每位皇帝都对它修缮和改造,养心殿室内格局和装修的变化,贯穿了整个清代,它反映出清代建筑空间结构和装修工艺的变化,也折射出帝王的情趣与喜好。


张淑娴研究馆员报告完成后,主持人王子林研究馆员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和点评。主持人首先肯定了此次讲座的学术意义,张老师以档案和图像对养心殿空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还原了养心殿空间结构,信息量大,受益良多。其次,分别对养心殿建筑的历史、清代养心殿建筑室内空间的历史变迁、清代养心殿建筑室内装修及使用功能这三部分内容逐一进行了归纳与梳理,认为经过明清两朝的多次改造,养心殿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装修特色,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养心殿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改造过程而形成的一种叠加式的原状。在清代的历次改造中,最大的改造发生在乾隆时期。张老师结合样式图,对照空间比较说明,发现了空间变化及其所在原因,并结合太上皇宫,与养心殿的变化进行比对,指出了变化之处体现在哪里方面。张老师对养心殿空间的装修、陈设、使用功能做了详细讲解,并结合起居注,重点讲解了乾隆三十年正月初八日乾隆皇帝在养心殿的活动轨迹,使我们不仅了解了建筑空间,也了解了皇帝的活动轨迹。养心殿是皇帝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建筑空间与功能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养心殿的通景画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张老师考证了通景画,梳理了通景画的前后改动与最后成型,并为我们揭示了在维修养心殿时发现了长春书屋隐藏的奥秘——古玩墙和拉钟线,接下来张老师对养心殿各宫殿的装修做了详细的讲解,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宫廷里面最核心的宫殿——养心殿的神奇。最后,主持人评价张老师档案文献功底深厚,结合图档和实物,梳理了养心殿空间变化的脉络,把不同时代的空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八代帝居,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追求,不同内心反映,张老师娓娓道来,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总体来说,养心殿明间开敞,其他空间比较拥挤,隔间多,但是装饰华丽,陈设精致,功能齐全,是紫禁城的浓缩。


在与观众的互动环节,有听众提问建梅坞和建养性殿香雪的原因,张淑娴研究馆员认为建梅坞、香雪与乾隆皇帝喜欢梅花有关;有听众询问西暖阁里的紫檀木佛塔是不是洛阳博物馆展出的那个?主持人与张淑娴研究馆员均认为不是;有听众提问养心殿与养性殿的关系,张淑娴研究馆员认为它们是一对孪生姐妹,养性殿是完全按照养心殿建造的,是为了退位以后办公使用。除此之外,还有观众就嘉庆六年改造梅坞的具体情况、三希堂上层仙楼空间的功能、养心殿调查中发现佛堂二层地毯下的蓝色纸等问题与张淑娴研究馆员进行了交流。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