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01年,紫禁城曾经有过一次非正常“开放”的经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实行分区占领,联军司令部设在西苑(今中南海)仪銮殿,紫禁城周围先后由美国、俄罗斯、德国和日本军队驻守。各国士兵和商人纷纷进入神秘的紫禁城窥伺、偷盗甚至公开抢劫,以致“有屡报宫中之物为游客所携失之事”。于是,美、日两国军队指挥官 “反客为主”,制定了《游览紫禁城章程》8条,规定各国士兵和商人预先持该国指挥官的介绍信联系后,可于每周二、五上午10点至下午2点, 由午门进、神武门出,游览紫禁城。其中还专门规定“所有华人出宫禁者,应由把门美兵日兵认真搜检”① 。此《章程》从1901年初开始实行,至同年9月八国联军撤出北京前废止。
这次特殊的开放历时较短,且属于国难之中外力强加的开放,当然不能视为紫禁城开放之始。
紫禁城真正从皇家宫禁到博物院的开放过程是:
民国成立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逊清皇室“暂居宫禁”,让出中南海作为临时大总统的办公地,天安门以南也由民国政府接收,1913年(民国二年)1月1日开放东、西长安门,贯通了东西交通。此后社会各界不时有人呼吁政府尽快让清室履行《清室优待条件》第三款规定迁居颐和园。
1913年(民国二年)3月29日,隆裕太后去世。1912年2月12日,正是由她颁布懿旨主持清帝逊位,因有“让国之德”而被誉为“女中尧舜”② ,所以民国政府特地为其举行国葬,在太和殿公祭三天。负责治丧事宜的是曾经扈从光绪皇帝祭社稷坛、当时担任民国政府交通总长的朱启钤。他与清室方面接触颇多,关系也较融洽。治丧期间,民国政府实际上已接管了紫禁城外朝部分区域。随后即由调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出面与清宫内务府交涉,将包括三大殿在内的紫禁城外朝正式收归民国政府管理。逊清皇室在面临按照《清室优待条件》第三款规定迁居颐和园的压力下,不得不同意将紫禁城前朝部分交给民国政府,换取继续“暂居”紫禁城后宫的默许。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在太和殿举行隆重仪式,正式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当时数百位中外来宾由西华门进入紫禁城观礼,仪式结束后在武英殿备有茶点招待来宾。但此后袁世凯并未在紫禁城内办公,仍将总统府设在中南海内的居仁堂、丰泽园。紫禁城前朝从此由民国政府内务部管理。但清室仍占用部分附属建筑,拖延腾迁。
在1913年12月24日颁布的《古物陈列所章程》中只笼统地规定“古物陈列所掌握关于古物保管事项,隶属于内务部”③ ,并未明确古物陈列所的地点、范围。古物陈列所筹备处1914年1月12日呈报内务部:“委办理古物陈列所,亟须设置筹备处,拟借武英殿西配殿之北二间作为办公地点,业经两翼护军管理处函准拨借,于上年十二月三十日迁入办公。”④ 因此,这最初的办公地点还属于借用。
1914年2月4日启用“内务部古物陈列所之章”,正式公告成立。
1914年2、3月间将沈阳故宫运来的部分文物存放在文华殿。文华殿存满后,文物仍在源源不断运来,因此古物陈列所急请内务部催促清室内务府尽快腾让昭德门和体仁阁两侧配房以及太和殿两腋间,以便存放运京文物。
1914年3月至11月,由德国的罗克格公司设计施工,将武英殿、敬思殿改建为陈列室,并建过廊将两殿连接成工字形。
1914年10月11日前后,古物陈列所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空前的盛事。当时的古物陈列所只有武英殿一处展室,因此有时也用武英殿直接代称古物陈列所。
不过,古物陈列所的开放似乎并未像11年后设于后宫的故宫博物院开放时那样引起社会轰动,主要原因可能有四:
一、北洋政府比较低调地处理古物陈列所开放事宜,仅在“开幕之日备展览券分送各机关”⑤ ,并未大肆宣传,避免刺激仍居后宫的逊清皇室;而后来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属于先斩后奏,故广为宣传,以迫使北洋政府及清室遗老承认既成事实。
二、古物陈列所当时开放的区域只有武英殿一处,文华殿及三大殿等并未同时开放,热点不够,且以古物为中心,以致鲁迅1914年10月24日参观时感觉古物陈列所“殆如骨董店耳”⑥ ;而故宫博物院成立时紧扣时代脉搏,举办康有为等致逊帝溥仪密谋复辟的信函展,还有清帝朱批谕旨、末代帝后照片等展览,故观者蜂拥。
三、古物陈列所门票价格偏高,普通百姓难以问津;而故宫博物院为扩大影响,定价较低,开放初期还特地半价酬宾。
四、古物陈列所一开始定位有偏差,身处故宫,收藏展出皇室用品,却命名为“古物陈列所”,看不出与紫禁城有何关系;而后来的故宫博物院仅仅占据后宫却抢注了故宫“商标”,在普通民众心目中独自拥有了“紫禁城”的无形资产。
1914年6月至1915年6月,由国内广利、天合两家公司建筑宝蕴楼库房。宝蕴楼的建成,为将文华殿腾空改为展室创造了条件。
1915年6月至1916年10月,通过招投标由广利、天合两家承建文华殿改建工程,将文华殿、主敬殿改为陈列室并建过廊连接。此后文华殿作为古物陈列所的又一展室,亦对外开放。
当时三大殿尚不属于古物陈列所管辖。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中南海居仁堂宣布复辟帝制,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拟将太和殿更名承运、中和殿更名体元、保和殿更名太极,并大肆修葺太和殿,准备次年元旦正式登极,但后来在举国反对下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去世。应该是在此之后,三大殿才逐步移交给古物陈列所作库房使用,主要存放书籍。因此,1917年张勋复辟时,溥仪仓促之间只能不伦不类地在后宫接受朝贺。
随着古物陈列所的影响日渐扩大,且开放面积和陈列文物数量也大大增加,来古物陈列所参观的游客明显增多,其中外国游客占了很大比例。“1916年以后几年中,博物馆陈列的那些引人入胜的艺术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观众。”⑦ “本所对于外国人来所参观者亦特加优待,平时每遇外国游历团来所即于传心殿预备茶点接待并分布英文说明书俾以明了。”⑧
从1919年起,三大殿开始偶尔对外国贵宾开放或作为特殊活动场所。例如:1919年2月19日,瑞典驻华公使一行25人参观太和殿等处。1919年9月3日,美国美术陈列所(应即国家艺术馆)所长毕克博参观武英殿、文华殿及三大殿。1919年10月29日,日本贵族院议长德川公爵游览文华、武英、太和等殿。1921年2月25-27日,以总统为名誉会长、中外人士组成全国急赈大会,在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开赈灾游览会,募款赈灾。1922年3月1日法国霞飞元帅游览文华殿、武英殿及三大殿。
这些临时参观和特殊活动为三大殿的正式开放作了铺垫。
1923年却突然横生枝节,国会参、众两院提议将荒废已久的三大殿重加修葺,作为国会所在地,其理由一为防止复辟,二为保护古建。但被误传为要拆毁三大殿建设新式议院,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只得作罢。
1924年8月内务部报请总统批准筹备国立博古院,“拟将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及左右亭阁屋宇,文华、武英各殿,统为博古院地址,即就已有古物陈列所附设该院,所拟体制颇为隆重…惜为经费所限,未能如拟举办,遂至无形停顿”。⑨
在逊帝溥仪被逐出后宫、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物品、紫禁城全面开放几成定局的形势下,1925年8月18日古物陈列所呈报内务部,借故提出开放三大殿:“查本所存储各项物品,向在文华、武英两殿选择陈列,供人瞻览,酌收券价,藉以补助经费。近因整顿所务,月支日增,开支不敷甚巨,自非另筹办法扩充售券地点殊不足以增收入而资挹注。拟将向来不能陈列之重大物品分别在太和、中和、保和各殿布置陈列。谨规定三殿扩充售券及东西华门附售车辆入门券。”⑩ 至此水到渠成,三大殿正式对公众开放。
但是,可能由于当时只将三大殿作为陈列古物的展厅使用,内部陈设并非“金銮殿”原状,丧失了“猎奇”的价值,而所陈列物品的精美档次又不如文华殿和武英殿内的古物,因此,对于游客来说,当时三大殿的吸引力远逊于文华、武英两殿,出现了“武英、文华两殿游览券各售大洋一元;3、太和、中和、保和三殿游览券共售大洋五角”⑾ 的奇特现象。
而过高的票价也限制了普通百姓问津古物陈列所。当时古物陈列所“联合券”(即通票,可游览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城台等处)价格为二元三角。须知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二元大洋可买一袋44斤装的洋面。因票价偏高,有利可图,还出现了有人制作假门票牟利的现象,在1928年古物陈列所经费支出项目中就有“核销伪票”一项。
注释:
①转引自吴十洲:《紫禁城的黎明》,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②《朱启钤关于整顿清室礼仪待遇令函》(1914年12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第326-32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第269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④《古物陈列所1914-1927年大事记》,故宫藏《古物陈列所档案·行政类》第39卷。
⑤故宫藏《古物陈列所档案·开放参观类》第1卷,1914年11月。
⑥《鲁迅日记》(上卷)第11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⑦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第180页,淡泊、思齐译,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11月。
⑧《古物陈列所概略及所务工作情况的报告》(1932年),故宫藏《古物陈列所档案·领导指导类》第6卷。
⑨《古物陈列所二十周年纪念专刊》第10页,北平古物陈列所1934年。
⑩《古物陈列所1914-1927年大事记》,故宫藏《古物陈列所档案·行政类》第39卷。
⑾《各门售券价目》,《古物陈列所游览指南》,古物陈列所,约19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