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更新奠基业
万象更新奠基业
时间:2006-10-13

      古物陈列所建立后,紫禁城前朝从此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成为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并在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保存文物

  民国初年,当权者常将古物陈列所的文物用于公务交际,或直接调取,或临时借用,或作价购买(按照古物陈列所成立之初的估价)。

  据不完全统计,从1914年5月至1919年9月,因国务、外交之需,总统、总理、农商部长、陆军参谋长等人共从古物陈列所提用玉玺、玉册、围屏、景泰蓝、瓷器、盆景、地毯等约100件① 。

  1918年9月至1919年8月,仅国务院秘书厅就从古物陈列所提取了83件器物,包括古铜器、康雍乾瓷器等,共估价1909.1元,其中一件“乾隆款冬青釉中碗”仅估价1角② 。

  上行下效,弊端丛生,1918年内务部庶务科也擅自从古物陈列所提取黄色宁绸马褂料五十疋,后被追回③ 。

  在“各官署往往随意提取”古物陈列所藏品尤其是瓷器的情况下,为了加强文物保护,1919年8月30日内务部“奉大总统谕:古物陈列所所存瓷玩,各件均极宝贵。此后无论何官署概不得提取物件。遇有必要用途,必须呈经该部转呈核准,方得提给。”④

  1920年部分古物清册编辑完成后,内务部进一步明令“嗣后此项古物务当妥慎保存以垂久远。自大总统以迄各机关一律不得提用。”⑤

  除承德、沈阳运京文物外,古物陈列所建立后,还陆续接收了南薰殿收藏的历代帝王贤哲图像、雍和宫经书文物、柏林寺藏经版及各部、各地送交的文物,到1934年,古物陈列所藏品达28万余件。其间由内务部拨款,对收藏的部分贴落、画像进行了揭裱、临摹。


  2.保护古建

  古物陈列所建立以来,“对于所辖之殿宇楼阁城台,凡应修理者,每年均加以修葺”⑥ ,例如:

  1914年修缮午门西雁翅楼、修理午门西方亭、疏浚御河;1919年维修体仁阁;1930年接受中外公私捐助1万余元并自筹3千元,修缮东南和西南角楼及东西南三面城台;1931年修缮太和门内弘义阁;1934年修缮东华门城楼及体仁阁。

  此外,还陆续铺修东华门至西华门道路、堆筑十八槐和断虹桥北面假山、增辟武英殿花园、栽种松柏槐柳等树,美化所内环境。


  3.展览开放

  在紫禁城外朝全部开放后,古物陈列所的基本陈列为:太和门两庑陈列古代盔甲及法帖,太和殿陈列各种宝座、古铜宫薰、珐琅、雕漆、品级山及大画轴, 中和殿陈列珐琅宝塔、佛堂乐器、紫檀雕花柜,保和殿陈列各种金漆床几、各种围屏及大画轴,文华殿区域陈列历代名人书画、织绣、挂屏、大件珐琅瓷器及越南大象牙、英国钟表,武英殿区域陈列历代青铜器、玉器、官窑瓷器、珠宝、古琴、书籍、文玩、马鞍、音乐钟等。上述常设陈列,在1933年古物南迁后,有比较大的调整。

  此外,1930年冬,还开辟了洪宪馆、武器馆、毡毯陈列室、戏衣陈列室等临时陈列室,逢节日开放,不另售票。

  古物陈列所全年365天开放,展室内禁止吸烟和摄影,门票分为“定价券”(各参观点分别售票)、“联合券”(即通票)、“半价券”(用于国庆及春秋各节或优待学术团体)、“军人券”(优待军人)、“免费券”(主要用于优待清华学校教职员及学生)等不同种类。2000年5月1日在报国寺举行的“北京第二届门券拍卖会”上,20世纪30年代的2枚古物陈列所联合券被列为“顶级珍品门券”,拍卖底价为1100元。最终流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物陈列所尚未被社会大众了解。

  “自本所开办以来,中外人士前来参观者岁时不绝,而外人之临莅京师者尤莫不以先睹为快。”⑦ 南京政府接收后的1928年后半年观众人数为48182人次,1929年全年为62219人次,1930年为74408人,1931年达到最高的79304人次,其后受“九·一八”事变后政局动荡影响,参观人数逐年下降,1932年为72936人次,古物南迁后观众人数下降幅度更大,1933年减为51262人次,1934年前半年为33598人次。与目前故宫博物院类似的一个现象是,每年10月通常是古物陈列所的旺季,观众人数大大超过其他月份。门票收入也是1930年度(1930年7月至1931年6月)最高,达到54687元。


  4.学术研究

  在学术研究方面,1917年着手编辑古物总目,1919年首先完成书画目录,至1925年基本完成全部总目。为方便外人研究、利用古物陈列所的资料,1924年制定了《特许考鉴古物规则》九条,因规定太严,又于1927年进行了修订,并将武英殿西庑三间厢房腾出作为特许研究室。1927年还正式成立了鉴定委员会,分书画、陶瓷、金石、杂玩四组,延聘罗振玉、萧恁、徐鸿宝、福开森、徐宝琳、容庚、陈承修、庆宽、马衡、陈时利、陈汉弟、邵长光、郭葆昌、宝熙、陈浏、颜世清、王国维、王禔、袁励准等19人(人员后来有所调整)为鉴定委员⑧ 。

  20世纪30年代,古物陈列所开设了一个国画研究室,于非闇、黄宾虹等均曾在内供职,培养了田世光、俞致贞、郭味蕖等。有人评价:“古物陈列所展示的历代名作,画家可以观看,可以临摹,大大改变了画家看不到历代名迹的状况,对中国现代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现代中国画从世纪初逐渐抛弃‘四王’,改而追踪宋元。从金城到南方的吴湖帆、冯超然、张大千、谢稚柳等等,都以模仿学习宋元为荣,特别促进了工笔画的发展。这个风最初是从古物陈列所刮起来的。”⑨

  古物陈列所积极参与社会学术活动,在当时的学术界拥有较大的影响。1926年,德国国家航空公司为开辟从柏林经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资助以瑞典人斯文赫定为首的德、瑞科学家组成所谓“远征队”,计划到中国西北进行全面考察。包括古物陈列所在内的北京各学术团体认为此举有损我国主权,于3月5日成立中国学术团体协会,推举北京大学地质系李四光、北京大学考古学会袁复礼、古物陈列所周肇祥、清华国学研究院李济四人为代表与斯文赫定谈判,最终商定由中外合作组织“中国西北科学调查团”,双方协议由中国学术团体协会理事会当日执行主席周肇祥与斯文赫定签字通过。古物陈列所还特地为10名中国团员认助“出发治装费”100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联派调查团经北平赴东北,古物陈列所联合各文化机关、大学、团体,在保和殿举行招待会,欢迎国联调查团,并承担全部招待费。


  5.编辑出版

  1916年2月古物陈列所自购机器建立了印刷室,雇工印制明信片对外出售。《中国‘99世界邮展大地拍卖目录》中有民国“古物陈列所珍藏”明信片一组42枚,被定为“中上品(P)”,估价为人民币400-800元。

  1916年5月翻印历代帝王像。

  1925年4月由内务部拨款一万元将基本编辑完成的古物总目正式付印。

  1926年11月拓印所藏部分商周青铜器铭文,定价出售。

  清朝乾隆时期,曾将内府所藏青铜器敕编《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乙),唯独承德避暑山庄所藏青铜器未编,而这批器物号称最精,因此1928年古物陈列所特请容庚从承德避暑山庄运来的851件青铜器中精选100件,历时数年编成《宝蕴楼彝器图录》,由哈佛燕京学社印行。

  1928年3月请内务部派员测绘古物陈列所平面图,并印制《游览路线全图》一千张出售。

  1928年4月还将有关宫殿、郎世宁画白鹰、古月轩瓷器、香妃画像等照片提供给北洋政府交通部供其编辑《全国中英文旅行指南》之用。

  至二十世纪30年代,古物陈列所共有:单幅或成套的古代绘画、人物画像、花鸟画、山水册页、书法碑帖、明信片、缂丝、照片、地图、游览指南等各种印品共82种,售价从1元到30元不等。


  6.安全保卫

  古物陈列所成立之初,是由护军管理处和京师警察厅分别派遣军、警共同负责保安守卫。1920年统一改编为警卫队,由古物陈列所直接管理。1924年警卫队又纳入内务部警察系列,编制140余人(当时职员仅40余名)。1928年南京政府接收改组后仍有83人(职员为33人),“九·一八”事变后又恢复为100名,并在1932年的经费预算中增列“防务费”5352元。1933年春,古物南迁,古物陈列所一度停止售票,经费无着,被迫将警员编制缩减为69名。当时的保安人员除负责古物陈列所的安全保卫外,还承担检票、管理图书俱乐部、维护游览秩序、打扫所内卫生等工作。在古物南迁中,保安人员也参与装箱、搬运等工作。

  1914年7月1日中午,西华门内石板库东墙外堆放的木材着火,幸被及时扑灭。随后在所内安装自来水,大大改善了消防条件。这是古物陈列所记录的第一起火灾。

  1916年5月31日早晨例行检查武英殿展柜时,发现敬思殿内一柜盖锁簧损坏,遗失铜满达、云龙镀金爵盘、白玉双龙耳盂、金柄盘各一件。后将当夜3名执勤警卫送交护军管理处司法科审讯。这是古物陈列所记录的第一起文物被盗案。

  有意思的是,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内务部曾从古物陈列所抽调40名警察,成为故宫博物院警卫队的骨干。但当时故宫博物院不愿受制于北洋政府,对外宣称警卫队全是故宫博物院自行编练组建的。



注释:

  ①《古物陈列所1914-1927年大事记》,故宫藏《古物陈列所档案·行政类》第39卷。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第220-22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③《古物陈列所1914-1927年大事记》,故宫藏《古物陈列所档案·行政类》第39卷。

  ④《古物陈列所1914-1927年大事记》,故宫藏《古物陈列所档案·行政类》第39卷。

  ⑤《古物陈列所1914-1927年大事记》,故宫藏《古物陈列所档案·行政类》第39卷。

  ⑥《古物陈列所二十周年纪念专刊》第58页,北平古物陈列所1934年。

  ⑦《请派员测绘本所平面图以便制印发行》(1928年3月26日),故宫藏《古物陈列所档案o编辑出版类》第15卷。

  ⑧《内务部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会简章并委员名单》(1926年1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

  ⑨郎绍君,广东美术馆网站(www.gd-ar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