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炉
手炉

专供冬季暖手用的小件器物。多数手炉的通高不过18cm,长15cm、宽10cm左右,以圆形、椭圆形为基本形状,再加以装饰性的变化。手炉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根据需要用漆器、铜器、珐琅等工艺进行制作和装饰。内胆为铜制,以备燃炭,架于外壳口沿之内。口沿上设镂空盖,以通风换气。通过内外两层的空气传导,使手炉暖而不烫。为了携带方便,多数手炉都有活动提梁。 据记载,清宫取暖所用之炭称为红箩炭,是由易州所产硬木烧制而成。红箩炭坚硬耐烧,灰白不爆,还可根据需要随意锯截成段,使用极为方便,很适用于手炉。时至今日,在故宫所藏的个别手炉中仍可见残留下来的灰白色炭灰。 最早的手炉出现于明晚期,是由两位铜器名匠胡文明和张鸣歧制作的。前者以錾花工艺见长,后者以纯正的皮色取胜。当时,手炉是文人雅士几案上冬季常备的设置,用于暖手及疏通血液,以便书写绘画。到了清代,手炉传入宫中,作为皇家御用品,其制作工艺升级,集多种工艺于一身,身价倍增,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