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朝对少数民族地区世袭地方官的统称。明中期以后又称“土司”。元始设,凡以少数民族首领任地方官者即称之为“土官”,其名号与流官无别。明、清沿袭元制,且有发展,专设名号,以别于流官,又以统领土兵和治理本土之别分为武职及文职两种。属武职者有宣慰使、宣抚使、指挥使、土千总等;属文职者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土同知、土通判、土州同、土县丞、土巡检等。两职名号共数十种,分别设于湖广、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土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命,颁发印信,世守其土,世长其民,世袭其职。土官要对中央政府承担义务,定期交纳贡赋,随时备征调。其任命、承袭之事元朝时隶属吏部;明初沿袭元制,洪武三十年(1397年)改以武职隶兵部,文职隶吏部,但不甚严格;至清,则较为严格,且有少数隶属理藩院者。自明初起,中央政府即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官,但不彻底,直至清亡在边远地区土官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