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通(1321—1363年),颍州(今安徽阜阳)人,元末农民起义军著名领袖。元至元十一年(1351年)五月,刘福通和韩山童在颍州颍上县白鹿庄聚集了三千人,杀白马乌牛,祭告天地,共推韩山童为明王,选定日期,准备起事。不料消息走漏,元兵包围白鹿庄,韩山童被捕牺牲。刘福通苦战突出重围,重新整顿队伍,提前起义,攻克颍州城。起义军头包红巾,身穿红衣,打着红旗,老百姓称之为“红巾军”或“红军”。红巾军纪律严明,严惩元廷贪官污吏,受到老百姓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迅速攻占了河南、安徽的十几个州县。至元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派人到砀山一带找到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把他迎到毫州(今安徽毫县)奉为皇帝,又称“小明王”,建国号为“宋”,年号为“龙凤”。元顺帝立即令丞相脱脱率大军前往镇压。刘福通带着韩林儿撤退到安丰(今安徽寿县),避开了元军的攻击。至元十六年(1356年)九月,刘福通兵分三路进行北伐,直击元大都。至元十八年(1358年),刘福通攻占汴梁(今河南开封),把韩林儿从安丰迁来,以汴梁为都城。至元十九年(1359年),元军攻汴梁,刘福通抵挡不住,被迫带着韩林儿退保安丰。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投降元朝的张士诚派大将吕珍攻打安丰,安丰形势异常危急。刘福通不断派人向朱元璋征兵求救,朱元璋救出刘福通和小明王,把他们安置在滁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打败劲敌陈友谅、张士诚后,派部将廖永忠迎接刘福通及小明王。途中,刘福通、小明王二人被廖永忠沉于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