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其原型是五代时浙江的一位游方和尚,名叫契此,号长汀子。他言行怪诞,面露笑容,常以木棒挑着一个口袋四处化缘。他把乞来的物品收放在口袋中,时常随处睡卧和给人解说福祸。每次说教都颇为灵验,随之名声大噪,人们都唤他为布袋和尚。一说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或说布袋和尚于梁代贞明三年三月三日(917年)圆寂于岩林寺东廊石上。临终时口占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万亿,时时显示人,时人向不识。”自北宋时,有人画出了哈哈笑的弥勒作为供奉,而后世佛教也多把鼓肚坐姿、满脸笑容、袒衣露脐、双乳特大的布袋僧像塑在寺庙山门内,俗称大肚弥勒,并在他的塑像旁题对联一副,上联写“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道“笑脸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关于布袋和尚见《景德传灯录二七》、明田汝城《西湖游览志余十四方外玄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