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商
行商
鸦片战争前的行商,是清朝“闭关政策”的产物,曾经是专揽广州口岸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势力。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榷关。闽、粤两地同时设关后, 清政府便把对外贸易事宜委托给官商负责。官商所设之行称为“牙行”,亦称为“官行”或“官牙”, 官商一般也称为行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以后, 确立了由十三行行商统制海上对外贸易的制度。由此,行商制度经历了150多年的时间(1686—1842年),行商也随着洋行的增减时多时少, 一般是十行, 十三行仅是通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