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大典
圜丘大典
  圜丘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之坛,位于正阳门外偏东,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为天地合祭之坛,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合祭为分祭,按天圆地方之说,在安定门外另建方丘(后称地坛),而于此地建圜丘,4年后称天坛。清代朝廷祭祀,分大祀、中祀、群祀三个等级,圜丘居于大祀之首。每逢冬至,皇帝亲祀,是清代最隆重的祭祀礼仪。祭祀之日,除列诸神位、陈牲俎、设供器外,神乐署还要演奏中和韶乐及乐舞。祭祀时,中和韶乐均要奏出特定之乐章,以达“交神明而达诚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