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窍塞
九窍塞
  玉塞的出现早自春秋时期,战国有所发展,东周墓中有圆柱形塞,填塞死者孔窍,但这些大多是耳、鼻塞。完整成套的玉塞出现于西汉,塞于人体之眼、耳、鼻、口、肛、阴九窍,称为九窍塞。用塞随葬的现象在汉代极为流行,但一般只是用鼻塞、耳塞、口唅和肛塞,女性墓会有两个长塞,一阴塞、一肛塞。有些王侯墓因用玉覆面或玉衣,已有眼部遮盖物,就不再另用眼盖。目前发现完整的九窍塞较少。九窍塞只是代表一种用玉的最高等级,亦或成为人们习称的一种叫法。
  窍塞的使用旨在使人不泄出精气,所谓“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另外以蝉为琀,比普通的口唅更多了一层意义:借蝉的蜕壳再生,超尘脱俗的清洁高尚及生命的再生与延续,喻生时以蝉蜕自名清高,死后借之羽化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