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为古代宫室、陵墓、庙观门前的特殊建筑,常呈对称形式分立于行道两旁,中间阙然,故名。少室石阙和太室石阙、开母庙石阙合称嵩山三阙,均为石筑,建于东汉中叶,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庙阙。
太室石阙,位于嵩山太室山前中岳庙南约一里处,分东西二阙,以条石及块石砌成。上有两段隶书铭文,分别为《太室石阙铭》和《颍川太守等题名》,行间均有直向界格。阙身其余石面均满雕各种姿态生动的人物、车马、动植物等图案。
少室石阙,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六公里少室山下邢家铺村西,形制与太室阙相仿。《少室石阙铭》为篆书,刻于西阙南面。西阙北面上部有双勾阴文篆书题额“少室神道之阙”六字。东阙北面另有隶书题名,即《少室东石阙题名》。阙身其他石面亦满刻汉画像,因年深日久,剥蚀较重,尚可看出有赛马、踢球、射猎、斗鸡、角力及与兽相逐等图案。
开母庙阙,位于登封城东北三公里万岁峰之开母庙前。开母庙本名启母庙,据说建于汉武帝时,武帝为避其父景帝讳,故改名开母庙。《开母庙石阙铭》为篆书,无额。下方另有《堂溪典嵩高山请雨铭》,隶书。阙身亦有汉画像,与铭文书法交相辉映。
黄易曾于嘉庆元年(1796)九、十月间亲往嵩洛访碑,遍拓嵩山三阙的同时,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这些在他的《嵩洛访碑日记》和《嵩洛访碑图》中都作了详细的记录,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