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文档案编译出版百年历程——以中国大陆为中心 “明清史研究所学术分享会·第十一场”
满文档案编译出版百年历程——以中国大陆为中心
“明清史研究所学术分享会·第十一场”
满文档案编译出版百年历程——以中国大陆为中心
“明清史研究所学术分享会·第十一场”
时间:2025-09-05

2025年8月12日下午,由故宫学研究院主办,明清史研究所承办的“明清史研究所学术分享会·第十一场”在故宫博物院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报告厅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满文档案编译出版百年历程——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国家级档案专家领军人才吴元丰主讲,由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任万平主持。故宫学研究院明清史研究所的专家学者,故宫各部门学者以及部分高校师生参与了此次学术分享会。

 

01DSC03443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任万平主持会议

 

主讲人吴元丰,先后毕业于故宫博物院满文干部培训班和北京师范学院夜大历史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国家级档案专家领军人才,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兼任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理事会顾问。长期从事满文档案整理、编目、翻译及研究工作,主持编译《锡伯族档案史料》《清代珲春衙门档》《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目录》《北京地区满文图书总目》《北京地区满文碑刻拓片总目》等20余部史料和目录,著《满文档案与历史探究》,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满文档案识别软件的开发与应用”项目,实现满文档案的自动识别和全文检索利用。从2021年始,以首席专家身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即编纂《满文历史文献名词术语总汇》。该项目的开展和完成,将会推进满文历史文献著录和翻译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06DSC03539

主讲人吴元丰研究馆员

 

清代满文档案系指清朝各级官署及官员在处理公务过程中形成的以满文书写的公文及记录的总称。现存满文档案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形制多样、内容广博,是研究清代通史、民族史、边疆史地、八旗制度及满语文等领域的第一手史料,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此次分享会主要从三个方面阐释满文档案的相关问题,分别是满文档案的类别与存世状况、满文档案编译出版的百年历程、满文档案的利用途径和方式。

 

一、满文档案的类别与存世状况

 

满文档案是清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处理政务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满文缮写的各种公文的总称。按其形成特点,可分为六大类:

1.公文原件:是指当时形成的公文原件,主要有制诏、诰敕、上谕、寄信、题本、奏折、咨文、呈文等。

2.编年体汇抄档簿:是指按编年体汇抄公文而成的簿册,如内秘书院档、上谕档、奏销档等。

3.纪事本末体汇抄档簿:是指按纪事本末体汇抄公文形成的簿册,如俄罗斯档、土尔扈特档、金川档等。

4.日行公事档簿:是指各机构记录日常处理公务过程中有关事宜而成的簿册,如日记档、钱粮册、值班档等。

5.修书馆档案:清代各修书馆保存的档案、书籍稿本,如满文老档、起居注、实录稿本等。

6.舆图:是指用满文或与其他文字合璧书写说明文字的地图,包括地理图、作战图、山水图、交通图等,主要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单位。

 

保存下来的满文档案共计约300万件(册),其中地方档案损毁严重,中央档案相对完整。这些档案分布在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内,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档案200万件,占总量的2/3),黑、吉、辽、内蒙古、西藏等省市自治区档案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东洋文库、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等单位。

 

二、满文档案编译出版百年历程

 

近代意义上的满文档案编译出版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初,迄今已逾百年,取得了丰硕成果。纵观满文档案编译出版历程,大致可划分为起步、积淀与发展三个阶段。

 

1916年至1948年是起步阶段。主要有金梁先生的《满洲老档秘录》、李德启先生编译出版的《阿济格略明事件之满文木牌》,虽仅有两种译作面世,但开创了满文档案翻译之先河,初步向学界展示了满文档案史料价值,为后人提供了有益借鉴。

 

1949年至1979年是积淀阶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事业也步入恢复和建设阶段,成立各级档案管理部门,接管历史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这一时期,满文档案的编译出版,鲜有举措,惟有《清代地震档案史料》一书收录有7件满文奏折。虽未出版独立的满文档案编译成果,但通过将清代遗存满文历史档案系统收集至各级档案馆进行妥善保管与初步整理,为后续编译出版奠定了基础,其中保管清宫遗存档案的文献档案部门与故宫博物院几经分合,最终划归国家档案局,成为今天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同时开设多期满文培训班,培养专业人才,为编译工作提供了人才支撑。

 

1980年至今是发展阶段。满文档案编译出版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出版数量持续增长,内容覆盖面不断拓展,出版形式日趋多元。按出版形式,可分为四种出版物:“单纯汉译文”,如《满文老档》《盛京刑部原档》《锡伯族档案史料》等;“满文原件与汉译文或蒙汉译文合编”如《内阁藏本满文老档》《军机处满文寄信档译编》《清代鄂伦春族档案汇编》等;“单纯满文原件”如《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清太祖满文实录大全》等;“满文与汉文或蒙古文原件混编”如《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等;按出版内容,可分为“专题”和“编年”两种出版物。例如边疆民族为专题的《满文土尔扈特档案译编》《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档案》等,中外交流为专题的《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清代中哈关系档案汇编》《清初西洋传教士满文档案译本》等;以宗教事务为主题的《六世班禅入觐档案史料》《清初五世达赖喇嘛档案选编》等。这些成果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新材料,因而获得史学界的高度认可与赞誉。

 

三、满文档案的利用途径与方式

 

当前满文档案的利用途径主要有传统方式查阅和利用互联网数字资源查阅。传统方式主要有:一,直接到档案馆查阅利用,这种途径比较繁琐费力,需要专业档案工作人员支持,但通过局域网查阅还是十分便捷的。二,通过出版物查阅利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途径比较方便,节省时间和精力。随着档案数字化程度的提高,未来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利用,虽然这一途径在国内还未实现,只能查公布的目录信息,但确是将来的发展方向。另外,通过阅读他人论著,根据其参考文献进而追溯到原始档案也是找寻档案史料的一种间接方式。

 

提供利用是档案馆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的基本形式。随着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供利用的方式也发生变化,从纸质文本、缩微胶片向数字化转变,而且快捷方便。同时,既可保护原件,又可实现利用,从而根本上解决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目前满文档案的数字化利用,通过“缩转数据与著录条目连接”“扫描复制件与著录条目连接”“满文档案识别全文检索数据”三种方式实现。另外,还有传统的“缩微胶片与秩序目录连接”方式。其中“满文档案识别建立全文检索数据”的方式,最为先进和便捷,通过研发的“满文识别通”“满文输入通”和“满文全文检索平台”三种软件可以实现档案检索。

 

报告的尾声,吴元丰研究馆员总结,中国大陆满文档案编译出版事业历经百年发展,在历代档案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卓越成就。然而,面对数量浩繁的满文档案资源,现有成果仍显不足,未来任重而道远。与此同时,仍需要不断培养满文人才,扩大专业人员队伍,尽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满文档案的数字化工作,进一步做好编译出版工作,充分发挥满文档案应有价值。

 

发掘和利用档案资源是中外各历史学者的必修课,清史研究离不开对满文档案的使用。吴元丰研究馆员介绍的满文档案题材丰富,形式多元,其内容不仅涉及清代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还涉及中外交流、宗教文化、军政要务和地方治理等多个方面,是专题史、民族学、边疆史地研究等所需的宝贵的一手史料。

 

11DSC03637

会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