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北大故宫系列学术讲座:任万平“龙凤呈祥——清代皇帝大婚典礼”

时间:2021-07-09

  2021年6月18日,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研究馆员应邀在北京大学做题为“龙凤呈祥——清代皇帝大婚典礼”的讲座。文研院邀访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忠文研究员主持。此为2021年度北大故宫系列学术讲座的第五讲,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联合主办。

 

任万平副院长演讲

 

马忠文研究员主持


  婚前六礼,成婚合卺,婚后拜祭,无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意义。

  婚前纳采,子夜迎娶,册立颁诏,不同时代,帝王士庶,因时而变,损益增删。

  任万平副院长的讲座,带给我们一次“穿越”时空之旅,让我们“亲临”皇帝大婚的现场,“亲历”家国第一婚礼盛典。
  任万平副院长在讲座中首先指出,中国传统礼制包括“五礼”,分别为吉礼、嘉礼、军礼、宾礼、凶礼,帝王大婚则与登极一同位列嘉礼。在清代的十个皇帝之中,真正在紫禁城举行婚礼的是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位。其中,顺治帝在废后之后,又举行了第二次大婚,情况比较特殊。此外,康熙帝共有四位皇后,但真正举行大婚的只有第一位孝纯仁皇后赫舍里氏。
   

  接下来,任院长按照婚前礼、成婚礼、婚后礼的典礼行进顺序依次讲述。任院长指出,中国古代传统的婚礼程序总体来说分为婚前礼、成婚礼、婚后礼三个部分。清代皇帝的大婚与汉族婚礼有所不同,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特殊之处。首先表现为婚前礼之前的选秀女制度。先进行初选,落选者称“撂牌子”,可以在正常年龄婚配。“牌子”即选秀女头签,上书出身、年龄、身体状况等基本信息。入选者则由户部记名,等皇帝到达成婚年龄再进行复选,确定皇后和皇妃人选。选定后,准皇后、皇妃要先回到娘家,等待婚礼的一系列礼节。故宫所藏的《光绪皇帝大婚图册》绘制整个婚礼过程,可以看到准皇后乘坐一架八人抬轿的礼舆从神武门出宫回府,礼官手抬如意走在队伍最前。回到娘家后,已经拥有国母身份的准皇后需要接受父母跪拜,然后等待接下来的一系列大婚仪式——这是大婚典礼的前奏。

 

《光绪皇帝大婚图册•复选指立的准皇后回府》


  此后,婚前礼才正式开始。清代皇家的婚前礼与民间有所不同。民间的婚前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而清代皇家的选秀女制度,已经明确了女子的身份、年龄、身体状况等基本信息,故而没有问名和纳吉两项,仅包括纳采、大征、册立、奉迎四项程序。皇家大婚没有用于商定婚期的“请期”,并以“奉迎”代替“亲迎”,即由使节奉皇帝之命将皇后迎入皇宫。“册立”亦为民间所无,是奉皇帝之命将民间女子册立为皇后再行迎娶。为了恢复古礼,延续传统礼制,大婚依然在形式上保留了纳采礼以及与民间纳征相对应的“大征”。汉族纳采通常要用大雁或鹅,皇帝以谷圭作为聘礼,满族主要使用如意。在大婚仪式中,如意可以寄托一切的吉祥祝福,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太和殿前命使行纳采礼


  婚前礼的第一道程序是纳采礼。皇帝命大学士在太和殿前为纳采使授节,纳采使至皇后府邸,向皇后之父宣读制文,其后在府邸举行纳采宴,包括饽饽宴与酒席宴两道程序。在纳采宴中,皇后父亲坐在宾席,皇后母亲则被赏赐宴品。纳采宴结束后,所有与宴大臣还要面朝皇宫望阙谢恩。接下来是大征礼。内务府为皇后备办黄金200两、白银10000两及金茶筒、银茶筒、银盆、缎子、文马、闲马、驮甲等礼物,用龙亭盛装,陈设于太和殿丹陛上;又有给皇后父母、弟弟、从人的赐物,分别用彩亭盛装。在正式迎娶前两天,皇后的妆奁被从东华门抬入皇宫,经协和门、昭德门、中左门、后左门至乾清门广场。妆奁以“抬”为一个单位进行计数,据档案记载,同治皇后有嫁妆六百抬,光绪皇后有嫁妆两百抬。以如意打头阵,随后是各种女工工具与材料,象征皇后以勤劳的品质垂范天下,此外还有钟表与各类家具、陈设。

 

纳彩宴中的饽饽宴

    

  迎娶皇后的当日,皇帝先在慈宁宫向皇太后行礼,然后在太和殿亲自任命册立使和奉迎使,摆放卤簿仪仗,王公大臣向皇帝行跪拜礼。随后,奉迎皇后的凤舆从太和门启行,至皇后府邸举行册立与奉迎礼。皇后之册文为金册,其他妃子则使用铜镀金、绢等其他材质的册文。授予皇后金册的同时,还给予金质的“皇后之宝”——金册与金印宣告皇后身份的成立。此后,皇后便要被正式迎入皇宫。

  清朝仿照子夜迎娶的古礼,皇后于子时从娘家启程,按照朝阳门内方家园胡同-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中左门-后左门-乾清门的路线进宫。在迎亲队伍最前头的是象征皇后身份的金宝与金册,册、宝先行至乾清门广场,然后被恭捧放入交泰殿,奉迎的队伍便就此止步,改由太监将凤舆继续抬至乾清宫前。皇后在乾清宫前下轿,接过金宝瓶,并跨过火盆以驱邪。此后,皇后去往未来将要居住的宫殿暂时歇息,待当日晚上再到坤宁宫中举行成婚礼。

 

《皇朝礼器图式册•皇后凤舆图》


  成婚礼又称婚成礼,在民间包括坐帐、拜堂、合卺几步程序,帝后在坤宁宫举行的成婚礼与之类似,但在坐帐前还有跨火盆与跨马鞍的礼俗,象征辟邪与平安。成婚礼以合卺礼最为关键。此时,帝、后同穿吉服,皇后戴凤钿、领约、朝珠,皇帝戴吉服冠,两人在龙凤喜床前举行合卺宴。合卺宴食谱有猪羊乌叉、子孙饽饽、以燕窝打底的各色拼盘等等。现存的许多文物,如龙凤同和纹碗、金龙凤双喜酒壶、吉祥如意款百子婴戏图大果盘、金喜字棉被、龙凤同和纹枕等等,显然都是专门为了大婚而制作的。帝、后共用合卺宴,就表明他们真正成婚了。

 

盛装子孙饽饽的红漆龙凤同和纹盒


 

金龙凤双喜酒壶


  合卺礼之后,大婚便进入婚后礼的阶段。民间的婚后礼由庙见礼、拜舅姑礼和归宁礼组成。在皇帝大婚中,也有庙见礼,拜舅姑礼对应拜见皇太后的朝拜礼;此外,由于家国一体,皇家还要颁诏以晓谕天下,故又有颁诏礼,以及答谢皇后娘家的庆贺筵宴礼。首先,帝后于合卺后的第二天,在坤宁宫外间向天地神与喜神的牌位磕头,相当于民间的拜天地,而后去往景山北麓的寿皇殿拜见祖先,此为庙见礼。庙见礼之所以选择在寿皇殿而不是太庙举行,是因为那里供奉有祖先的画像,帝后可以对着祖先的容貌行礼,从而拉近与祖先的距离。帝后穿吉服出宫,祭拜祖先时则需要换成祭服,故当时在寿皇殿前临时搭建彩棚,以供帝后换装之用。

  皇帝婚后礼中还有朝见皇太后的环节。任院长指出,根据《礼记•昏义》记载,拜舅姑要进献枣、栗与腶脩,而满族则依然是进献吉祥之物如意来代替传统上各种具象的实物。此外,民间新妇入门第三天,按礼俗要下厨飨馈公婆。与民间相比,宫廷婚后礼的另一明显差异就是皇后无须亲自下厨作羹汤,相关事务由内务府等宫中的服务机构代劳。帝后朝见皇太后,不能再身着吉服,而是需要换上体现尊卑等级的朝服。皇后身着由朝褂、朝袍、朝裙三层组成的朝服,戴冬朝冠;挂三挂朝珠,中间一挂东珠朝珠,两边各一挂珊瑚朝珠。

 

红珊瑚喜字朝珠


  其后,大婚进入最后一道程序——庆贺礼。皇帝着朝服,戴冬朝冠,于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的朝贺,受贺结束后在当时的皇城南门——天安门颁诏。所颁诏书除了宣告皇后身份之外,还会同时颁布多项恩赐措施,如对王公大臣的妻室进行赏赐、八旗绿营兵丁得赏钱粮、科举考试加试恩科等等,以示雨露均沾。诏书分别用满语、汉语宣读完毕后,就被礼部官员接过,置于龙盘,事后拿到礼部刊刻、刷印,分发到全国各地,以使妇孺皆知。

 

缂丝彩云金龙纹镶皮边朝袍


  颁诏结束后还要在太和殿举行筵宴,由皇帝宴请皇后家族中的男性成员,王公大臣陪宴,并一律实行小桌制。与宴人员的位置根据其身份的高低,依次被安排在太和殿内、太和殿屋檐下、太和殿丹陛上、太和殿丹陛下。这种筵宴并不是满汉全席。所谓的“满汉全席”实际上并不存在——清代筵席分满席和汉席两种,皇宫内举行的宴会全是满席。满席分为六等,前三等都用于祭祀,第四等才是活人享用的最高等级宴会,大婚、过年、皇帝生日等重大节庆时举行的太和殿筵宴都是四等满席。筵宴上还伴有庆隆舞的表演,通过回忆满族先人开疆拓土的历史功业,来教化、警示与宴的统治阶层,不要忘记祖先创业的艰辛。至此,清代皇帝的大婚仪式基本完毕。

 

太和殿筵宴:四等满席


  任院长最后谈到,民间的“闹洞房”习俗和归宁礼均被皇家取消,仅有会亲制度允许后妃的亲生父母每年进宫看望女儿一次。后妃入宫后,与娘家的亲情纽带基本被割断,此为皇家婚礼的无情之处。

  马忠文研究员对任院长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总结说:婚礼既是民间的喜庆嘉礼,也是宫廷的盛大典礼。清代皇帝的大婚既延续了中国传统婚礼的一些习惯、礼节,又与民间婚礼有所区别;同时,清朝皇帝是满洲入关的统治者,其婚礼除了吸收汉族文化,可能还保留了满族固有的特点。任院长的讲座围绕清代皇帝大婚专题,以扎实的研究作为基础,并结合丰富的文物,呈现出清代皇帝大婚典礼的仪制和盛况,给予我们很多收获和启示。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