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报道】谈历史和文化语境特征之语言表达差异 ——以论文翻译为例 故宫研究院学术讲坛第七十四讲

时间:2020-01-09

  2019年12月24日下午,故宫研究院学术讲坛第七十四讲在院内第二会议室如期举行,研究室杨爱英老师为听众奉上题为“谈历史和文化语境特征之语言表达差异——以论文翻译为例”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主办,研究室承办,研究室王子林副主任主持。



主讲人杨爱英老师
              

  杨爱英,1986—2010年任高校教师、副教授,高教学会北京市大学英语研究会理事。2010年至今在故宫博物院研究室担任英文编译,主要承担《故宫博物院院刊》、《故宫学刊》和《明清论丛》等学术性翻译工作,独立完成译文摘要千余篇,出版和发表译著、译文和论文多篇。


  杨爱英老师首先以交流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为切入点,引出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进而通过案例阐释如何在“语用学”、“语义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语言这个交流工具,实现从源语到目的语文化转化的过程。她认为,交流与人类活动相伴而生,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发展,语言是人类交流最重要的方式,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从社会学概念上,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人类复杂的社会体系需要使用语言的方式来进行复杂的交流沟通和知识传播;另一方面,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当人们表达的信息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理解,便发生了跨文化交流。以某种语言为媒介(language media)的跨文化表达就是译介(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译介转换语言,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转化的过程,它必然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


 
    主持人王子林副主任


讲座现场

                   

  杨老师谈到,翻译不是发生在真空中的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它反映中西之间思维方式、联想方式以及文化观念的不同。翻译实践需要考虑如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语言交流有特定的语境。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性质(话题)、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认识和信念、经验、情绪等)以及上下文等。离开特定语境就会使判断失真或失去意义,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导致语用失误。


  第二,“信、达、雅”原则。“信”,即准确反映原文意思,不违背作者意图;“达”,即翻译通顺自然,反映作者所要清楚表达的意思;“雅”,即优雅,有美感。但这不排除变通取舍、对原文进行适当编辑加工,使译文适合译入语习惯和规范。


  第三,“动态对等”原则,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其中,词汇对等是最重要的原则,形式对等其次。要用最为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准确地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和信息。


  接着,杨爱英老师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分析历史文化语境下中英文语言转换和表达的实践和效果。杨老师选取《故宫博物院院刊》和《故宫学刊》中涉及古文字、明清历史、古建筑、佛教造像、图像、器物、服饰、书画等多个方向的专业学术论文多篇,就题目和内容汉译英实践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讲解。她强调:第一,标题结构和意义应准确、简明、突出;第二,译介要做到文献还原;第三,语词结构符合目标语的规范,讲究“重点先表达”。她还就相关学科术语、专有名词、意识形态,以及时态、语态、人称、合成词、副词和汉语拼音等的适当使用等具体问题进行了细致讲解。


  讲座最后,杨老师总结道,“文明交流互鉴是当今时代主流,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语言有祖国,而文化有根。我们要用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优秀的中华文化,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大业贡献力量!听众表示受益良多,纷纷结合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研究中遇到的翻译问题和心得体会向杨老师请教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主持人王子林副主任表示,语言是交流传播的重要工具,它涉及文化和历史,是一门大学问。翻译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背景,是一件复杂而重要的工作。语言和翻译关系着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我们始终秉持认真的态度和钻研的精神,在日常工作中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积累。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