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研究所尹一梅受邀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碑帖学常识及故宫碑帖拓本收藏”专题讲座

时间:2019-05-05

  2019年5月2日下午,古文献研究所研究馆员尹一梅应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邀请,为该学院举办的在职高级研修班,做了题为“碑帖学常识及故宫博物院碑帖拓本收藏”的专题讲座。主要围绕碑帖学常识、故宫收藏碑帖拓本的特点、清代宫廷镌碑刻帖实例研究等几个问题,进行了由浅入深的介绍和积极有益的探讨。


  讲座开始,尹一梅对碑帖学常识,分以下二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介绍,并举例说明碑帖的价值。


  (一)什么是碑帖。在金石学家眼中碑与帖有着严格的区分,碑帖并称是从研习书法角度的统称。原始的碑,作用有三:一是宫庙中栓牲口之用,二是下葬时“施鹿卢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三是宫中看日影识阴阳。帖,即简帖,古人书字于竹木片上,谓之简或简牍。书于丝织品上的文字称帖,即为帛书。五代北宋以后,刻在石、木之上传拓,称刻帖。传拓的拓本,也称为帖或法帖。


  (二)碑帖拓本为何有“黑老虎”之称。一是碑帖本身颜色黑、价值高、分量重;二是其制假手法手段众多,鉴定上考虑因素多难度高,如果一不小心就会被咬到,所以戏称为“黑老虎”。


  接着,尹一梅对碑帖的分类、碑和帖(刻帖)的共同点和区别,以及画像和一些专有名词,分以下四点做了详细的梳理讲解。


  (一)碑帖分为碑刻和刻帖两大类。碑刻,在东汉时兴盛。汉代以前的石刻,一般称为“刻石”或“碣”,后来人们通常将刻石、碣、石阙、摩崖等也归为碑的范畴。刻帖,据记载始于南唐,从编辑体例可分为丛帖和单帖两种。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可信丛帖,是北宋太宗时所刻的《淳化阁帖》,尚未见到唐代的刻帖拓本流传。最早的碑拓本是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温泉铭》、欧阳询的《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柳公权的《金刚经》等极少量的唐拓本。 


  (二)碑,又细分为刻石、碑、墓志、墓莂、摩崖、石阙、造像及造像题记、石经等。刻帖中的丛帖是将多人的书迹、信札等收集起来进行镌刻;单帖则独立成篇,单帖外形通常是横石,内容是刻帖者认为值得留传、推广的书迹。


  (三)碑和帖(刻帖)的共同点,在于都能够记载文字、都能够用纸墨拓下来。区别则在于其功用、内容、书体、形制(体)、刻法、用纸等。


  (四)碑帖涉及的专业名词,如:书丹上石、乌金拓、蝉翼拓、朱拓、全形拓、石花、考据、避讳等等。


  最后,尹一梅从故宫收藏拓本的构成、藏本的价值、清宫刻帖事务、故宫碑帖拓本装潢等方面,对故宫博物院院藏碑帖拓本的情况,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并通过几个实例的讲授,让大家对于清代宫廷镌碑刻帖有了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