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看汉唐王朝如何统治草原:以北庭故城为例——故宫研究院学术讲坛第五十二讲

时间:2019-04-04

  2019年4月3日下午,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郭物研究员在院第二会议室举办了题为“从考古看汉唐王朝如何统治草原:以北庭故城为例”的讲座。此次讲座为故宫研究院学术讲坛第五十二讲,由故宫研究院主办,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所和研究室共同承办,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所所长余辉主持。来自院内多部门及院外高校的同仁前来聆听,现场学术气氛热烈。



  郭物,1971年2月生于云南昆明。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研究员。主要研究新疆考古、欧亚草原考古和中西文化交流考古。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新疆队副队长。参加过山西晋侯墓地、新疆拜城县多岗墓地、新疆策勒县达玛沟佛寺遗址等的发掘,主持新疆青河县三道海子墓葬及鹿石和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的考古工作。代表作品:《马背上的信仰:欧亚草原动物风格艺术》和《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等四部书。《第二群青铜(铁)鍑在欧亚大陆的传播》、《白虎参宿与欧亚草原》、《翻唇神兽:东方的“格里芬”》和《欧亚草原东部的考古发现与斯基泰的早期历史文化》等文章。


 
  郭物研究员以汉唐对西域北疆草原地区的经营统治为例,根据北庭故城的考古发现,说明内亚视角并不是清王朝独有的,而是大一统中原王朝的生存刚需条件。


  欧亚大陆的历史包括了北方草原牧业文化圈和南方农业定居文化圈的发展与互动,东西不同牧业文化圈的发展与互动,以及通过草原地带发生的东西方农业文明圈之间的互动,这些广泛而又复杂的互动关系是旧大陆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动力和多数历史事件发展的动因。农牧二元对立的矛盾关系具有世界意义。在西方主要为西亚、小亚及希腊、罗马和北方草原地区人群的互动;在中部是中亚绿洲农业文明和北方草原的互动;在东方基本是中国文明和北方草原文化的互动。大规模的南北互动过程从旧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明确的互动从仰韶时期的农业扩散开始。龙山至夏商周时期,气候变化导致北方地区畜牧化、游牧化加剧。


  两汉内亚视角在西域草原的初步实践主要为取楼兰、破车师、联乌孙、治西域及驱匈奴几个事件。从历史看,新疆为核心的西域既是游牧帝国试图控制的地区,也是中原农耕王朝势在必得的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新疆同黄河流域的文化联系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在公元前一千纪的后半期达到高潮。特别是属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在公元前2世纪早期,匈奴开始控制古代新疆。从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朝开始正式经营西域。唐朝为管理西域设立伊州,后又设立西州、庭州。庭州的治所中心即今天吉木萨尔县所在地区。唐朝通过建立府州、建立军府等措施使中原民族与当地部族和睦共处。


  吉木萨尔县的金满城和北庭故城是古代中国保卫国家主权、西域安定、思路繁荣的重要见证。郭物研究馆员重点针对北庭故城展开论述。武则天执政时期将庭州改为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疆而治。后又设立伊西北庭节度使,兼任北庭大都护,统管伊州、西州及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咸海以西的广大地区,最终发展为天山北麓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目前考古发掘出外城北门、内城北门、内城西门、外城南门及5、6号佛寺,为两套四重八块格局,内外两套城墙及护城河。


  今天中国所覆盖的疆域包括中原、草原、西域、高原、海洋等在内的多重亚区域,在历史演进中不断互构。以唐代为大中心,形成东北渤海、北疆回鹘、西部吐蕃、西南南诏等若干政权的小中心。安史之乱后,吐蕃两陷长安,西域丢失,河北胡化,也昭示着新一轮融合的到来。


  北方统治农耕地区,从先秦时期农耕区为主,到五胡十六国北朝、辽、金时期成为重要转折期。从农耕区的视角看,元代和清代为两个高峰,互动规模从小到大,卷入的人群从远至近,至清代中期达到顶峰且告一段落。1840年以后中国则进入和世界直接互动的阶段。


  陈寅恪:“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驱,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最后,郭物研究馆员以“无问西东,无问南北”结束此次讲座。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