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项目集中推出第二批科研成果

时间:2018-11-07

  本项目继2016年在《故宫博物院院刊》第3期集中推出第一批科研成果以来,项目组成员团结协作,众志成城,在完成各自承担的课题任务的同时,又撰写了一批研究论文,作为本项目和教育部、国家语委甲骨文研究与应用专项课题“殷商占卜思想文化再检讨——以甲骨形态、甲骨文部首、田猎刻辞研究为中心”系列成果之一,2018年分别在《故宫博物院院刊》第3期、《故宫学刊》总第19辑正式刊出。第一篇是本项目博士后韩宇娇的《唐兰先生与自然分类法》,第二篇是本项目馆员杨杨的《故宫博物院甲骨清理的新收获——“大隐于朝”展陈龟腹甲再整理》,第三篇是本项目博士后李延彦的《略论殷墟卜甲残片左右位置的辨识》,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韩宇娇的《唐兰先生与自然分类法》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自然分类法提出的原因及背景进行分析。指出:自然分类法是唐兰先生在偏旁分析法与其重要的文字学理论“三书说”基础上提出的。总结唐兰先生构想的自然分类法的三个特点:(一)自然分类是一种文字分类方法,但不仅限于文字分类排序,在满足检索需求的同时,要体现文字的发生孳乳过程。(二)操作过程首先将文字分门别类,按照“三书”分为象形、象意、形声,再进一步将文字分层展现。(三)部首一定是独体象形字,是原始初文,部首与部首之间顺序按照内容排序。各部首统领的文字按照谱系发展,分为“科”“系”等树状排列。


  第二部分是以唐兰先生的代表著作《甲骨文自然分类简编》不同时期的手稿,具体并深入地论述了体现在其中的唐兰先生的自然分类思想及工作程序。指出:唐兰先生希望运用自然分类法,不仅能够编排古文字字形,还能够反映汉字谱系发生。唐兰先生在该理论提出近三十年之后,才付诸实践,计划编写“甲骨文全集自然分类简编”,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有完稿问世,但从《唐兰全集》公布的稿本,仍然可以体察唐兰先生的自然分类思想及工作程序。


  杨杨的《故宫博物院甲骨清理的新收获——“大隐于朝”展陈龟腹甲再整理》,首先对“大隐于朝——故宫博物院藏品三年清理核对成果展”中展陈的一版龟腹甲(即《合集》13716)进行了文字释读,结合院藏甲骨实物及甲骨反面照片,将甲桥释文由“□甘自□虎。/更作:“乞自……。/争。”其次,结合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对相关史事进行了考证。从卜辞中妇名“”字说起,以《英藏》2041、《屯南》588、来毌戈(《集成》10868)、来父己鼎(《集成》1619)、乍册般甗(《集成》944)、般觥(《集成》9299)等甲骨金文材料为支撑,探讨了来国和涞水,认为:“涞水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与殷墟之畔的洹水一样,都是见之于甲文,三千年未更名的河流。……商周时期见诸于金甲文字的来国族,可能就位于今天河北中部的涞水流域。”


  李延彦的《略论殷墟卜甲残片左右位置的辨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如何从拓本入手,辨识殷墟卜甲残片所属的左右位置。首先,对完整卜甲和卜甲残片所属的左右位置进行界定。其次,论述卜甲残片左右位置辨识两个步骤,即:一是观察著录情况,确定拓本是否以卜甲形态为准绳进行摆放。二是找依据,定左右,从卜兆、钻凿、序数、记兆术语、文例、回纹沟等入手,辨识残片在整版卜甲上位于左边还是右边,以方便研究者使用。


  本项目借助《故宫博物院院刊》《故宫学刊》平台,再次集中推出一批科研成果,相信对于宣传本项目的学术价值,扩大本项目的学术影响,推动甲骨文研究的深入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