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研究所举办“哥窑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7-12-15

  2017年11月14日至15日,由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山东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协办的“哥窑学术研讨”在北京红墙君豪酒店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是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开展的“五大名窑”系列学术研讨会中的最后一个。应邀出席研讨会的有正式代表共计50人、列席人员近40人,分别来自中国北京、浙江、上海、山东、天津、江苏、江西、河南、台湾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等。大会共收到论文24篇,有21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学术发言。
 

出席学术研讨会代表合影

 

会议代表在延禧宫参观展览


  14日上午9:00至10:00,全体与会代表首先参观了为配合此次研讨会在故宫博物院延禧宫西配殿举办的“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10:50出席了在北京红墙酒店会议厅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开幕式由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陶瓷研究所所长吕成龙主持。故宫博物院娄玮副院长在开幕式上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娄院长在致辞中对我院陶瓷研究所的成立和“五大名窑”系列展览、研讨会以及本次哥窑展览、研讨会的筹备工作做了介绍,并对此次慷慨借与展品的兄弟单位表示衷心感谢。娄院长谈到,此次故宫博物院举办哥窑瓷器展并结合展览召开哥窑学术研讨会,堪称古陶瓷研究领域的一项盛事,旨在利用故宫博物院的影响力为大家搭建深入研究哥窑的学术平台,期望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借助这个平台把哥窑研究推上新的高度。最后,他预祝本次会议获得圆满成功并取得丰硕成果。随后,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耿宝昌、龙泉青瓷博物馆副馆长俞锦辉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在开幕式上发了言。

 

娄玮副院长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

 

耿宝昌研究馆员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发言


  14日的下午和15日全天,在北京红墙酒店一层多功能厅进行了6个场次的大会学术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分享了各自在哥窑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研讨中,代表们回顾了古代典籍文献中对哥窑相关概念的记载,介绍了各地博物馆馆藏传世哥窑瓷器精品,并从造型、胎釉、裂纹装饰等方面对传世哥窑瓷器做了介绍。还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部分墓葬和古代遗存考古发掘出土的类哥(官)窑产品的性质做了探讨。代表们还重点关注了传世哥窑的产地问题,并就龙泉黑胎青瓷的考古发掘情况进行了介绍和讨论。除此之外,还就传世哥窑瓷器的流传和影响、哥窑瓷器的烧造技艺、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哥窑和明、清仿哥釉瓷器的科技检测等问题,做了介绍并展开热烈讨论。


  在讨论中,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耿宝昌首先从自己从事古陶瓷研究80余年的亲身经历出发,介绍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传世哥窑的收藏和流传情况,详细分析了传世哥窑瓷器的造型、胎釉、装烧工艺等特征。并对今天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和考古发掘新成果,研究包括哥窑、柴窑在内的一些古陶瓷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抱以极高的期许。


  长期以来,学术界在对历代文献有关哥窑记载的理解,何谓哥窑,典型传世哥窑瓷器产于何处、烧造于何时,哥窑是宫廷所设官窑还是民窑,哥窑与官窑有何关系,以及对各地出土类似哥窑器物的看法等,均有不同观点。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吕成龙和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陈克伦的发言,为大家厘清了历代文献对哥窑概念的记载。吕成龙研究馆员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传世哥窑瓷器与龙泉哥窑瓷器、哥(官)窑型瓷器的区别,并介绍了此次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为筹办“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和筹备“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学术研讨会”所做的准备工作。陈克伦研究馆员在发言中特别关注了与哥窑相关的文献记载、考古资料、传世实物、窑址标本,并着重向大家介绍了近年上海博物馆通过科技手段对馆藏传世哥窑、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瓷片标本和龙泉瓦窑垟窑址出土瓷片标本的科技检测情况,为传世哥窑产地问题的研究又增添了新的材料和数据。


  哥窑和官窑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学术界所关心的问题。在此问题上,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叶佩兰和李辉柄均认为传世哥窑即文献记载的南宋修内司官窑。在发言中,李辉柄研究馆员着重分析和区别了文献中的“哥窑”、传世哥窑和龙泉哥窑,认为元至清代各文献中所提及“哥窑”均指“龙泉哥窑”。而针对传世哥窑的窑址,李辉柄研究馆员认为修内司官窑的窑址将来很有可能在今天的杭州市或其附近被发现。


  哥窑瓷器的釉面均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细密的裂纹。裂纹大小不同、颜色深浅亦不一,小纹路呈浅黄色,大纹路呈灰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釉面发生龟裂,这在高温烧成的施釉陶瓷器上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哥窑瓷器的这种开片却如同纹饰一般,逐渐变成历代文人,特别是明代以后文人赏鉴的重点。杭州博物馆研究馆员沈芯屿对哥窑瓷器的开片特征从不同角度做了阐释和解读。沈芯屿研究馆员在发言中,主要从审美和“有意味的形式”的角度讨论了宋、元哥窑瓷器冰裂纹的特征。


  由于传世哥窑遗址至今尚未被发现,致使自明代以来人们对哥窑产地的认识一直未统一。认为哥窑瓷器是浙江龙泉章生一所烧造的观点自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出现。哥窑瓷器究竟是否是浙江龙泉地区所烧造,与会专家普遍非常关注。浙江龙泉及杭州地区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和资料,也是此次会议与会专家们重点关注的方面。20世纪60年代的考古调查,在龙泉大窑的山头埕、枫树连山等遗址均发现黑胎青瓷。2010年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溪口、小梅等地窑址的考古发掘中,又集中出土了几批黑胎青瓷。这些黑胎青瓷以陈设器为主,基本特点是薄胎厚釉、釉层开片,且具有“紫口铁足”等特征,其造型、釉色、制作工艺等与南宋官窑青瓷相似。针对近年来对浙江地区相关窑址考古发掘情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沈岳明和郑建明做了相应的介绍和解读。其中,沈岳明研究员介绍了龙泉窑黑胎青瓷被发现和考古发掘的历程。从民国时期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再到21世纪以来,龙泉窑黑胎青瓷逐步由被发现到进行全面科学考古发掘。尤其是2010年以来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们全面认识龙泉窑黑胎青瓷提供了丰富材料。通过对丰富考古资料进行分析和排比,沈岳明研究员认为龙泉黑胎青瓷在南宋早期就已开始烧造。沈岳明研究员还对考古发掘的龙泉黑胎青瓷的分布范围、年代和性质及其与哥窑和传世哥窑的关系做了讨论,认为龙泉黑胎青瓷就是文献中所记载的哥窑,而杭州老虎洞窑则应是“元末新烧”的仿宋代哥窑产品的烧造地。郑建明研究员则对整个浙江地区考古发掘的黑胎青瓷做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其中包括越窑青瓷、南宋官窑青瓷和龙泉黑胎青瓷等,并认为龙泉大窑地区不仅是白胎青瓷的烧造中心也是黑胎青瓷的烧造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秦大树教授重点介绍了老虎洞元代层和小梅镇小梅村瓦窑路窑址的考古发掘资料。认为老虎洞窑元代地层出土瓷片很庞杂,被称为类哥窑的器物只是其很少一类,说明元代老虎洞窑不具备官作性质;而小梅镇小梅村瓦窑路窑生产时间较短,产品单一,质量精湛,窑址的位置特殊,具有官作性质,是哥窑最重要的寻找对象。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霍华也向大家介绍了江苏地区的几件哥窑器物。


  “官哥不分”一直是古陶瓷研究领域的难题,针对这个问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任世龙结合自身丰富的考古发掘经验,认为龙泉的“哥窑”和“弟窑”是仿烧南宋修内司官窑的产物。天津文博院研究员刘渤先生则以各地博物馆所藏传世和出土的官、哥窑瓷器,分析比对了哥窑和官窑瓷器的异同。台北鸿禧美术馆的舒佩琪将杭州老虎洞窑宋、元两个时期的标本,龙泉溪口黑胎青瓷标本和鸿禧美术馆馆藏的黑胎青瓷完整器等进行显微观察,展示了其断面结构、釉面气泡、开片等特征,为进一步认识老虎洞窑与龙泉黑胎青瓷提供了新的佐证。大都会博物馆的基辛格专席研究员陆鹏亮则向我们介绍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的数件官哥窑瓷器和其在欧美藏家之间的递藏经过,详细叙述了欧美学者关于官哥窑器物研究的学术背景,这为我们讨论“官哥”提供了新的视角。


  哥窑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瓷器烧造曾产生深远影响。明、清两代至今,一直被视作名瓷而被仿制。从传世和考古发掘获得的实物看,景德镇御器(窑)厂在明代宣德年间已成功仿烧哥窑瓷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达到兴盛。一些地方窑受哥窑的影响,也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烧造出颇具地方特色的仿哥窑开片纹陶瓷,如江苏省宜兴窑、广东省石湾窑、福建省漳州窑等。与会代表从几个方面讨论了哥窑的流传及影响。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江建新展示了近年来,江西景德镇地及其周边地区,在配合基建和个别重要窑址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出土的一些类似哥窑的产品。如:丽阳窑址出土仿哥釉瓷器和珠山御窑厂出土的宣德、成化仿哥釉瓷器等等。台北故宫的蔡玫芬从台北故宫所藏的清宫瓷器图册出发,讨论了乾隆皇帝所认知的哥窑瓷器。还通过讨论分析相关文献和墓葬出土品,对明代早期文人所认知的哥窑器物进行了探讨。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学艺员郑银珍则将哥窑或可说是“哥窑形象”置于东亚主要是中韩交流的大背景下,对朝鲜时代也就是公元15世纪左右的朝鲜文献中关于“哥窑”的记载进行了梳理,并对朝鲜时代的“册巨里”和“册架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博古图”中的哥窑形象器物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和分析,这为我们研究哥窑或哥窑型器物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角度。


  哥窑的烧造工艺也是与会专家们所感兴趣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来自龙泉的俞锦辉先生和叶克伟先生做了详细的介绍。其中龙泉青瓷博物馆副馆长俞锦辉主要讨论了宋代龙泉窑铁胎青瓷的多层釉工艺,而龙泉云和叶氏哥窑传承人叶克伟则是结合自己多年仿烧哥窑的实践,对传世哥窑烧造工艺的方方面面做了详细的介绍。


  为配合此次哥窑展览及研讨会,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下设的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对43件本院藏传世哥窑、官窑及仿哥窑瓷器进行了无损检测。此次检测的最新结果也是会议专家们特别关心的。故宫文保科技部的侯佳钰和段鸿莺代表此次哥窑无损检测小组就这次检测进行了介绍。其中,侯佳钰对此次故宫院藏的传世哥窑和明清仿哥釉瓷器釉面的显微结构观察做了介绍,总结统计了诸如裂纹、气泡、釉面质感等特征。段鸿莺则对故宫院藏传世哥窑和明清仿哥釉瓷器的无损P-XRF分析进行了介绍,通过采用便携X射线荧光能谱仪对器物进行了无损原位元素组成测试分析,系统总结故宫院藏传世哥窑及明清仿哥釉器物瓷釉成分的组成特点及规律。通过与相关窑址进行对比,认为传世哥窑的窑址可能在杭州凤凰山附近,其与老虎洞元代地层样品釉元素组成接近,但其生产年代究竟是南宋或是元目前尚无法定论。


  最后,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陶瓷研究所所长吕成龙研究馆员为此次研讨会进行了学术总结。在总结,他谈到关于哥窑的诸多学术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相信随着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以及多学科综合研究力量的逐步加强,笼罩在哥窑研究中的一层层神秘面纱必将被逐层揭开。

 

吕成龙研究馆员进行研讨会总结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