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研究院学术讲坛第三讲:赵刚博士《美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最新突破》

时间:2015-04-22

  2014年7月31日,故宫兆祥所,美国阿克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终身教职赵刚博士作了题为“美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最新突破”的学术报告。来自研究室、故宫学研究所、器物部、宫廷部及首都博物馆等北京市文博单位30余人旁听了报告。
  赵刚博士1989年至1997年间曾在我院陈列部工作8年,1997年赴美求学,2006年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2013年成为美国俄亥俄州阿克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终身教职。最新著有《清朝向世界开放》(英文版,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13年),是美国汉学界的新才俊。
  赵刚教授从3幅图切入主题。第一幅图是1972年越战中的美军投下燃烧弹,越南儿童惊恐奔逃的场景,让美国民众感受到现代战争的残酷给儿童带来心灵的创伤,进而反思通过战争手段改造一个文明,到底有什么意义?第二幅图是1975年美国使馆人员撤离越南的情景,当时越共军队距此仅有15公里,美国人十分狼狈!美国人产生一种无力感。第三幅图是2001年“九•一一事件”,恐怖分子袭击美国世贸大楼,让美国民众感到西方文明无力改造世界。美国知识界反思后认为:战争本身是错误的,而发动战争的价值观更是错误的。
  越战失败和“九•一一事件”成为冲击美国史学界的两个节点。
  1970年代以前,美国史学界普遍认定中国是落后的、停滞的,陷入死循环中的,中国的文明已经死了。
   这是一幅描绘1795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觐见清朝乾隆皇帝的油画。画面中的乾隆帝是年迈的、懒散的、傲慢的,他背后的大臣也是老态龙钟,比喻清朝的腐朽落后。与此相对比,马嘎尔尼使团的人都是年轻的,充满朝气的,显得生气勃勃。
  这是一幅1905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的绘画。画面中,中国被塑造成将近枯死的树根像恐怖的章鱼,伸出绳索一样的触须企图绑缚西方自由女神,面目狰狞可怕。而自由女神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此画的主题是想说明:没有西方的进入,中国文明就是一个死循环。
  美国史学界的这种观点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越南战争后才开始转变。
  越战之后,美国史学界认识到:用西方观念改造一个文明是困难的,西方价值观不是普世的、无法解释中国历史,应该回到中国本身去研究中国的历史这就是——“从中国发现历史”。现在的美国汉学界抛弃了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的理论,而是从区域、族群来研究中国历史。比如,著名汉学家罗威廉教授对中国近代城市很有研究,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封建时期的城市是屈服于封建皇权之下的,也是皇权统治的一种形式;罗威廉重点研究了近代中国的城市汉口,认为汉口是城市商人努力建立起来的,不同于北京那种完全被皇权威压的城市。还有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族群差异,认为鸦片战争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应该从1644年清军入关算起。因为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是少数民族政权,这就与“九•一一事件”的族群问题联系起来了。现在,很多国家都有民族问题导致的独立诉求,比如英国的苏格兰、西班牙的巴斯克……民族问题愈演愈烈。
  与“从中国发现历史”相并行的,还有一种“从全球化研究中国历史”。这部分学者认为:十八世纪后的中国已经国际化,许多中国商品输往西方,有些商品比如陶瓷、茶叶、纺织品,非常具有价格竞争力,甚至成为西方发动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观点的代表作就是弗兰克的《白银资本》,通过白银产量的变化解释中国与西方的冲突。
  赵刚最后归纳说:最近30年来,美国史学界已经比较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历史。
  研究室聂崇正研究馆员作了点评。他说,赵刚先生的视野很开阔,从两条观点与思路介绍了美国学者对中国研究的新变化,我们很有收获。赵刚在故宫工作8年,在美国做学术研究后又回到故宫、回到皇城圈做学术报告,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学术交流。
TAG标签耗时:0.016808986663818 秒

关键词: 博士 鸦片战争 鸦片 满族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