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科研基地成功立项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课题
古陶瓷科研基地成功立项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课题
古陶瓷科研基地成功立项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课题
时间:2011-11-25
  2011年6月28日,古陶瓷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故宫博物院)李合馆员申报的国家文物局2011年重点科研基地课题《南宋官窑青瓷的科学分析:类群关系和产地的揭示》通过专家评审予以立项,并获批经费25万元。
  宋代官窑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目前官窑的研究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之间存在难以印证的问题,使得宋代官窑的类群关系、产地和窑口问题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为了推动上述问题的研究,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和古陶瓷科研基地,于2010年联合对馆藏传世宋代官窑进行了无损分析和初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此次申请的文物局课题,即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拟采用荧光能谱仪、等离子体质谱仪对故宫藏宋代官窑、郊坛下、老虎洞和杭州各地出土官窑瓷片(太庙、御街、卷烟厂、建兰中学等)以及与“低岭头类官窑”和龙泉仿官瓷片的元素组成、锶同位素进行测试,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对传世宋代官窑青瓷的类群关系和产地、窑口进行揭示;以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址标本的胎釉组成、原料特征及窑口演变规律为基础,探讨杭州各地出土官窑瓷片窑口问题和南宋是否存在第三座官窑问题。本课题从传世品与窑址关系的角度重新研究南宋官窑有关问题,探索多种仪器方法联用对南宋官窑青瓷的类群关系、产地和窑口进行综合研究,可为研究宋代官窑的发展脉络、产地、窑口提供数据和论据。
  目前,古陶瓷科研基地已有两项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课题。其中《古陶瓷物相的X射线衍射全谱拟合定量分析研究》近期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中期评审,余后的研究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关键词: 青瓷 宋代官窑 土官

青瓷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宋代官窑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土官

元、明、清三朝对少数民族地区世袭地方官的统称。明中期以后又称“土司”。元始设,凡以少数民族首领任地方官者即称之为“土官”,其名号与流官无别。明、清沿袭元制,且有发展,专设名号,以别于流官,又以统领土兵和治理本土之别分为武职及文职两种。属武职者有宣慰使、宣抚使、指挥使、土千总等;属文职者有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土同知、土通判、土州同、土县丞、土巡检等。两职名号共数十种,分别设于湖广、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土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命,颁发印信,世守其土,世长其民,世袭其职。土官要对中央政府承担义务,定期交纳贡赋,随时备征调。其任命、承袭之事元朝时隶属吏部;明初沿袭元制,洪武三十年(1397年)改以武职隶兵部,文职隶吏部,但不甚严格;至清,则较为严格,且有少数隶属理藩院者。自明初起,中央政府即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官,但不彻底,直至清亡在边远地区土官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