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心殿
【传心殿】
时代:清
分类:殿
区域:外朝东路
  传心殿位于紫禁城东南隅的文华殿东侧,是一组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祭祀性建筑。整个院落南北长100m,东西宽25m,占地面积2500㎡。院中“大庖井”极富盛名,井水清甜甘洌,可与京西玉泉山之水相媲美,故有“玉泉第一,大庖第二”之说,井水至今仍未干涸。
  传心殿院落从南向北分别由治牲所、景行门、传心殿3座主要建筑组成,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值房等建筑。其中治牲所坐南朝北,景行门和传心殿皆南向。治牲所夹东西墙而建,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硬山顶。景行门面阔3间,明间前后檐开门,黄琉璃瓦悬山顶。门之北为传心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各3间,值房5间。
  传心殿是清代皇帝御经筵前行“祭告礼”之处。“经筵”是专为皇帝研读经史开设的讲席,一般于每年春季的2月至5月和秋季的8月至冬至间举行,逢单日设讲,酷暑、严寒时节辍免。
  传心殿建于清代康熙朝,殿正中设皇师伏羲神农、轩辕,帝师尧、舜,王师禹、汤、文、武的牌位。东设周公位,西设孔子位。
撰稿人:黄燕虹

传心殿

位于文华殿之东,为清代经筵前一日祭告皇师、王师及孔子之所。

传心

佛教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以心相证,除心心感应外,别无他法,故称传法为传心。借以比喻与古代圣贤心心相印。

文华殿

文华殿在太和殿之左,协和门之外,明嘉靖朝以前为皇帝之便殿,以后用为皇帝讲经筵之所。清袭明制。明中期,这里是皇太子摄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刘一燝、杨涟等将皇太子从乾清宫扶至文华殿,遵其前制故。

大庖井

为传心殿院内之井。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定制,每年十月祭司井之神,于大内大庖井之前,南向。明代宫中孟夏祀灶,孟冬祀井,在文华殿。传心殿院内之井水泉味独甘,甲于别井。并作方亭覆其上,顶为盔顶漏空,为宫中最大之井亭。

治牲所

位于传心殿南,与景行门南北相对。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中辟门。为传心殿祭祀时宰牲之地。

祝版房

位于传心殿后,为贮放祝版之地。

神厨

位于传心殿后,为准备祭品之处。

值房

皇宫中大臣值班的临时办公室或兵丁值班的房屋。

面阔

间之宽称面阔,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檩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根檐柱中心线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进深

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硬山顶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屋顶分前后两坡,两端与山墙平齐,显得质朴坚固。

明间

古建筑术语。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内的空间,其两侧称为次间。

悬山顶

亦称挑山,屋面为前后两坡,桁檩挑出两侧山墙或山柱,形成出梢,故称为悬山。

经筵

经筵是文学侍从之臣为皇帝讲读经史的活动,通常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举行。

冬至

冬至,也称长至,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当天。古人把冬至以后昼夜长短和气候条件变化等自然现象,看作是阴阳二气互相转化的结果。并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人类和万物的福祉,遂把冬至这天定为一年中节气的开始。清代皇帝在冬至这天,要亲自于圜丘(即天坛)主持祭天大礼,以报答昊天上帝的恩德。除祭天以外,清廷还要举行盛大庆典活动,并将冬至与元旦、万寿节并称为三大节。

伏羲

又称“伏戏”、“宓牺”、“庖牺”等,是古代传说中人类始祖。传说他与女娲兄妹相婚,教民结网渔猎、卜八卦等。

神农

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生于姜水,以姜为姓,造耒耜教民耕作,尝百草教人治病。一说神农氏即炎帝。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之祖。初仕于鲁,为司寇,摄行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四方。归鲁,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