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时


  朱清时,男,汉族,1946年2月生于四川。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8~2008年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2009年被聘任为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
  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课题组长和研究室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创建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996年8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1998年4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1998年6月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99年5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客座科学家,法国格林罗布尔、帝戎和巴黎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牛津和诺丁汉大学工作。曾获1994年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1994年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光谱化学学报》(Spectrochemica Acta)设立的汤普逊纪念奖。
  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研究分子的高振动态,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成果,主要有:1)20年来光谱学家为寻找分子的局域模振动态进行了大量实验,但无一例可确认是长寿命的。他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硅烷和锗烷等球陀螺分子的局域模振动使对称性降低,造成振转能级结构的显著变化,令人信服地证明它们是长寿命的局域模振动;2)在理论上证明局域模振动是Xyn型分子的伸缩振动在高振动能区中的普遍趋势,而且分子作局域模振动时Coriolis和Fermi相互作用将消失或减弱。这些成果的主要意义是:1)用激光对分子中的化学键进行外科手术式的加工以便造出自然界没有的新分子,这个理想激励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除个别特殊的小分子外,所有的实验探索都无明显效果,原因是激发的局域模振动的寿命太短。他的工作发现那些被认为传能最快的由Y键组成的分子也存在长寿命的局域模振动,揭示出从前未知的非谐性产生局域模振动的机制,为在一般分子中寻找长寿命的局域模振动(是非谐性和键与键的不同等多种效应产生的)打下了基础,从而为实现“分子手术”带来希望。2)发现表明分子在高振动能区中需要重新量子化,即重新定义量子数和零级近似基矢,为此必须充分利用分子的动态对称性和以它为基础的李代数方法,从而为理论物理学的一个新领域提供了实验依据。1998年6月就任校长以来,致力于规划和组织学校面向21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卓有成效地推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