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叙伦
马叙伦
  马叙伦(1884-1970年),字彝初,后改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号石屋老人,浙江杭县(今属浙江余杭)人。1899年入杭州养正书塾读书,1902年毕业后在上海协助蒋智由办《选报》,后以教学和撰文为生。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从事教育工作。1911年赴日本,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回国,继续从事教育工作。1916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时,闻袁世凯复辟称帝,愤然辞职,离开北京。1922年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同年9月任北京王宠内阁教育部次长。其后多处于政务和教学交替的状态。抗日战争时期,化名邹华孙、马翰芗,隐居上海。1946年与许广平等组织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并任常务理事。1948年赴香港,旋即由东北进入解放区,次年2月与李济深等赴北平,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任常务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暨高等教育部部长。1953年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1954年任第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1965年任第四届政协副主席、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主任。1970年5月4日在北京逝世。
  马叙伦先生学识深厚,诗辞歌赋皆精,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且擅名于当时。他力主入世,但从不因宦废学,一生著述甚丰,重要的有《老子校诂》、《列子伪书考》、《六书解例》、《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石鼓文研究》、《马叙伦学术论文集》等。治学习书之外,马叙伦先生复喜收藏古董珍玩,尤以陶瓷器为多。但他不为物所累,积极支持新中国的博物馆事业,1956年10月既将个人所藏陶瓷类文物359件捐献故宫博物院,为丰富我院藏品做出了积极贡献。

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1898年,因出卖维新派谋杀慈禧太后的计划而获得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的信任。1901年9月,出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1912年,袁世凯利用辛亥革命所造成的大好形势,胁迫清帝退位,并以此为资本,篡夺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1913年6月,又通过非法手段成为中华民国总统。此后,袁世凯个人野心恶性膨胀,公然于1915年8月预谋在北京称帝,年号洪宪。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1915年12月25日云南军队率先起兵讨袁,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袁世凯被迫取消帝位。1916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一片声讨声中死去。

王宠

王宠(1494—1533年),字履仁,后字履吉,别号雅宜山人,吴(今江苏苏州)人。为邑诸生,累试不取,贡入太学。工诗文,精书法,风格婉丽遒逸,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三家”。能山水,工篆刻。为唐寅姻亲,其子娶唐女,亦与文徵明交善。

内阁

明代始设的中央机关。清代内阁系由关外时期的内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赞襄庶政,办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权力机关,大大削弱了其实际预政的功能。

李济

李济(1896--1979年),字济之,湖北钟祥人。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堂,随后赴美国麻省克拉克大学、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人类学,获博士学位。归国后开始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工作。1926年发掘的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为中国学者第一次主持的科学考古发掘,其对殷墟的发掘则奠定了中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学界的地位。李济曾任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1949年以后任台湾大学教授,创办了考古人类学系,为中国现代著名考古学家。主要著作有:《殷墟器物甲编:陶器》、《西阴村史前遗址》、《李济考古学论文集》、《中国民族的起源》(英文)、《中国文明的起源》(英文)、《安阳》(英文)。

北平

即今北京。辽代称燕京,后称南京。金代亦称燕京,后称中都。元代亦称燕京,后称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虏大将军兼右丞相徐达入元都,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改称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称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称北京。

老子

即老聃(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战国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道德经》。

石鼓

战国时期秦国的遗物,为10块质地为花岗岩的大石头。因石形似鼓,后人称为石鼓。其圆顶呈馒头形,上狭,中间略鼓,平坦光滑,下凹凸不平天然曲折,底部均为人工凿成的平底。10鼓的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其中最高者高95厘米,最矮者高60多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