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钤
朱启钤(1872—1964年),字桂莘,亦作桂辛,号蠖园,我国著名学者、实业家,爱国民主人士。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11月12日生于贵州紫江(今开阳)。清末,曾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任北京外城巡警总厅厅丞、津浦路北段总办。辛亥革命后,先后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总长、内务部总长,并一度兼代国务总理。后任山东中兴煤矿公司总经理。他既是古物陈列所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办人,是中国营造学社的社长。民国时期,他曾亲自主持京城的改造,如改建正阳门、打通皇城、开放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改建新华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著有《李仲明营造法式》、《存素堂丝绣录》、《蠖园文存》、《芋香录诗》等。
1951年,朱启钤先生向故宫博物院捐献明、清书画以及法书、瓷器等文物49项,共计69件。
1951年,朱启钤先生向故宫博物院捐献明、清书画以及法书、瓷器等文物49项,共计69件。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并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同年12月,孙中山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
古物陈列所
1914年2月4日成立,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治格任所长。此前,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二十余万件运至紫禁城,交由古物陈列所保管。对外开放后,所内举办了大量展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915年,在已毁的咸安宫的基础上,建设了近代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宝蕴楼。抗战时,其随故宫迁运文物。1948年,正式并入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作为近代第一座国立博物馆,其成立与开放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