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福颐
罗福颐
罗福颐
  罗福颐(1905—1981年),字子期,七十高龄后号偻翁,别号梓溪、紫溪, 室名待时轩、温故居。汉族,祖籍浙江上虞。著名学者和文物专家。
  罗福颐先生7岁随罗雪堂先生东渡日本,14岁回国,一生未进校门,均受教于家学。20岁开始著书立说。1925年全家由天津移居旅顺,曾任奉天博物馆临时鉴定委员,协助旅顺库籍整理处整理明清档案。1947年迁居北京,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任讲师。1950年任文化部文物处业务秘书、副研究员。1957年入故宫博物院,负责筹建青铜器馆。1972年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整理山东临沂出土的汉简,历时两年多,发现和整理出《孙膑兵法》等二十余种古代典籍。在古玺印、竹木简和战国文字研究方面有重要的开创性的成果。
  罗福颐先生毕生从事金石文字学的研究。他治学态度严谨,讲究实事求是,坚持立论有据,反对任何疏空之谈。早在30年代,先生就曾协助罗振玉完成《三代吉金文存》的编辑工作,同时著有《贞松堂集古遗文》、《印谱考》、《古玺汉印文字徵》、《三代秦汉金文著录表》、《清大库史料汇目》。他的《宋史夏国传集注》和《西夏官印汇考》是研究西夏历史的重要著作,《八思巴文印集》和对契丹文印章与文物的研究具有权威性,他的《长沙仰天湖杨家湾出土竹简考释》和《临沂汉简整理纪要》是对竹木简研究的重要总结。他的新著《古玺印考略》、《近百年来对古玺印研究之进展》及《古玺文编》、《古玺汇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又把古玺印和玺印文字的研究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共发表专著47种,论文78篇,对甲骨、金文、青铜器、玺印、石刻、简册、帛书、造象、度量衡、敦煌文物、少数民族文物、文物鉴定、东北历史和明清档案都有精辟的论述。
  自50年代以来,先生及其家属先后5次将自己收藏的重要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包括甲骨、青铜器、古玺印、陶瓷器、书画碑帖、古籍善本等200余件。罗先生逝世以后,他的家属再次捐献出一件原为清宫旧藏的珍贵文物--元代著名书法家顾信的楷书写经。
  罗先生生前曾兼任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华医学会会员、杭州西泠印社理事等。  

三代

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西夏

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大夏国,与辽、金先后成为对立于宋王朝北疆的少数民族政权。其统治范围在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青海东北一带地区,地理位置在宋朝控制区域以西,故被宋中央政权称为西夏,此称谓历史上或有沿用。

八思巴

藏传佛教萨迦派第5代祖师,法名罗追坚赞,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于拉萨出家受沙弥戒。从其伯父萨班贡噶坚赞学习多种显密典籍,是年与其弟恰那多吉至凉州会见阔瑞,归顺于蒙古。淳祐十一年(1251年),忽必烈见其于六盘山,尊为上师。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又尊为国师,赐玉印。至元元年(1264年),八思巴领总制事,管理全国佛教及藏族地区的事务。翌年返归西藏,清查户口、设官封职,为元朝在西藏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划分卫藏13万户。至元六年(1269年)返回大都,呈献奉忽必烈之命创制的“蒙古新字”(即八思巴蒙古文),次年颁行。忽必烈曾三次于其座前领受金刚乘密法灌顶,加封“大宝法王”。至元十三年(1276年)由太子真金护送返回萨迦寺,十四年(1277年)卒于萨迦。其一生博学多才,著述丰富。

八思巴文

八思巴奉元世祖之命制定的拼音文字,又称为蒙古字,俗称八思巴文。主要作为元朝国书文字使用于官方文书。元代官印印文多用此种文字。

考古学

考古学属于社会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在各种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