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陵
【德陵】
德陵
【德陵】
  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天启皇帝朱由校和皇后张氏(明熹宗懿安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域潭峪岭西麓。
  德陵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占地约31,000m2,始建于天启七年(1627年)九月,崇祯五年(1632年)竣工,用时5年。营建时崇祯皇帝刚刚登极,明王朝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所以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遇到了很大困难。首先,国库匮乏,经费不够。按照计划,营建德陵需用白银200万两。当时奉命负责陵园营建的工部尚书薛凤翔曾请求从国库中拨银百万两,但崇祯皇帝只筹措到50万两,还反复“叮咛告诫,以期速成”。为了不影响工期,在朝大臣们纷纷捐款赞助陵工,才使这座陵园勉强修建起来。其次,物料不足。据史料记载,德陵规制取法庆陵,但其所用石料却与庆陵不同。庆陵所用青白石料可从大石窝采料或从其他陵园处凑用,而营建德陵时已无别石可凑,只能采用石窝石料。另外,庆陵取石料时为石窝塘水撤干时,而建造德陵时石窝塘水正满,撤水揭盖不易。再次,募夫困难。明代初期,营陵民夫是从各地签派。明中叶后,开始采用雇募形式。明后期营建德陵时,由于势豪大户营建占役很多,并且竞相给予优厚报酬,所以管工官员担心陵工重大,需要人数颇多,如果在雇募民夫时出现“强壮者招之不来,老弱者挥之不去”的情况,必然会贻误工期,因而上奏皇帝拨营军供役,盐粮补贴如数发放(为使营军不以从役为苦,朝廷对营军按每人每天三分银两进行盐粮补贴)。
  德陵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基本仿庆陵而建,但两进院落连成一个整体。陵前建五孔石桥、神功圣德碑亭。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门,院内建有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院落以三座门为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第二进院落后为圆形宝城,建有方城、明楼。明楼内立圣号碑,碑首作方形,前后浮雕二龙戏珠,碑额刻“大明”二字,碑身正面刻楷书“熹宗『0721』皇帝之陵”,碑趺为须弥座形,其上所饰图案较为独特。其他明陵圣号碑碑趺以云龙图案为主,而德陵明楼内圣号碑碑趺上枋雕饰二龙戏珠,下枋雕饰“螺、轮、伞、盖、花、罐、鱼、肠” 佛教八宝图案及“方胜、古钱、宝珠、三套环、珊瑚、犀角”等道教的杂宝图案。明楼后宝城内有哑巴院,哑巴院墙壁上有随墙式琉璃照壁,照壁后为宝顶,埋葬帝后的地下宫殿就在宝顶的下面。
  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政府下令修葺十三陵。修葺德陵时,将陵前神功圣德碑亭拆去墙垣,只留石碑,并于碑外四隅补修齐胸高的宇墙。祾恩门、祾恩殿均拆后缩小间量重建。拆除了左、右配殿。封塞了宝城的方城券洞,并在城台右掖增构了礓『0107』路直达城台之上。明楼由木质梁架结构改为石券顶结构。
  民国九年(1920年),德陵陵门被当地农民焚毁,祾恩殿也在战乱中毁坏。
  1949年以后,由于受到自然界风雨雷电的侵袭,德陵的明楼、宝城及其他附属建筑残坏较为严重。
  2002年3月10日,德陵抢险修缮工程开工,这是对十三陵中残破陵寝进行抢险修缮的第一个项目。主要修缮工程为:明楼揭顶重瓦、补配斗栱和檐椽,补砌和加固宝城、方城墙体,补配哑巴院琉璃照壁构件,归整方城台面、马道,填补宝顶裂缝,修复宝城及陵内排水系统,修缮五孔石桥,加固陵墙墙体及墙帽揭瓦,修缮三座门,清理祾恩殿遗址,复建祾恩门等。 2004年7月22日竣工,历时两年多,耗资3800万元。
  德陵目前没有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