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

  明永陵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和皇后陈氏(明世宗孝洁肃皇后)、孝烈方氏(明世宗继后)、孝恪杜氏的合葬陵寝,位于天寿山十八道岭(阳翠岭)南麓。
  永陵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武定侯郭勋、辅臣李时奉命总理山陵营建事宜。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二月完成,用时7年多。
  因永陵是皇帝生前所建,所以规模宏大,仅次于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第二大陵,占地250,000m2,耗银800万两。
  永陵陵宫建筑基本仿长陵,平面亦呈前方后圆形状。前方院共有三进,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券门三洞(现保存完好)。第二进院落前墙间设祾恩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设门三道,门左右各设随墙式角门(现仅存遗址)。院内左右两侧建配殿各九间、神帛炉两座(现已无存)。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祾恩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现仅存遗址)。院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前方院之后是方城明楼、宝城和墓冢。
  虽然永陵陵寝规制仿自长陵,但又有所变化,如外罗城的增建、花斑石的使用、明楼的设计等。
  《帝陵图说》记载:永陵外罗城“垣石坚厚,壮大完固,虽孝陵所未尝有”。嘉靖十五年,时年30岁的世宗皇帝便开始为自己选择陵地。他看中了长陵东南的十八道岭,随即决定在此兴工营建,并将十八道岭改称为阳翠岭。据史料记载,从兴工到建成,世宗皇帝曾驾临过11次。待基本完工时,他登上陵后的阳翠岭观看,虽然永陵修建得大而讲究,但他还是不满意,于是问随行的工部大臣:我的陵就这样修好了吗?大臣一听忙回答:没有,这外面还有一道城墙呢。就这一句话,永陵便比以前的明帝陵多了一道外罗城。现外罗城墙仅存有条石墙基遗址。
  永陵的宝城、方城均以大块的花斑石砌垛口,十分坚固,这也是此前的明帝陵无法比拟的。
  永陵明楼至今完好无损,究其原因是其设计独特。其整体为砖石结构,形制为重檐歇山式,内部结构采用砖券顶,其上的斗栱、额枋、檐椽、飞檐椽、望板及匾额等构件均为大块石料雕刻后组装而成,并施以油漆彩画,酷似木构建筑,精致而坚固。
  民间曾流传有“拆大改小十三陵”、“乾隆盗木”之说,指的是清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政府曾对十三陵进行大规模修缮。在这次修缮过程中,为了减少开支,确实采取了拆大改小的办法,使许多建筑失去了原有的规制。如永陵的祾恩殿就由原来的七间改为五间,尺度大约缩小了一半,并改重檐为单檐歇山顶形制。从其殿基上遗存的后部重檐金柱柱础石看,其鼓镜直径有1.2m,比长陵大殿内相同位置的金柱柱础石鼓镜直径仅少2cm。现在柱础上的楠木大柱(金柱)已无迹可寻,这些粗壮的楠木柱是不可能在没有人为破坏的情况下全部糟朽的,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其实到了清代,像长陵祾恩殿内的金柱已很少见到,有人说乾隆皇帝修缮十三陵的目的就是看中了长陵祾恩殿内的楠木柱,但是由于受到汉官的劝阻,最后只好把永陵祾恩殿内的楠木柱拆走,其用途在史料中却无记载,事实足以证明,清政府在修缮明陵的过程中确实侵吞了大量的明陵建筑用材。
  1998年,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永陵进行了封闭式保护。目前永陵未对外开放。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

永陵明楼

永陵明楼

永陵陵门

永陵陵门

永陵明楼圣号碑

永陵明楼圣号碑

永陵棂星门及明楼

永陵棂星门及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