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宴仪
【大宴仪】
【大宴仪】
  大宴又名大飨,是古代宴礼最高的一级,汉代、唐代和宋代都曾经举行。明代的宴请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四种形式,大宴仪在明代属嘉礼的一种,一般在国家有重大庆典或正旦、冬至等节日时举行。大宴由礼部主办,光禄寺筹备。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在奉天殿大宴群臣,三品以上的官员升殿,并制定了以后在谨身殿宴请群臣及相应的礼仪。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又重新制定了大宴礼仪,并将宴请活动重新改在奉天殿举行。永乐时期,在奉天门外宴请百官,永乐以后改在午门外宴请。
  在大宴的时候,尚宝司的人员先在奉天殿内设好御座,锦衣卫在殿外东西两侧插上黄旗,金吾等卫在殿内东西两侧派24名护卫官护卫。教坊司在殿内设九奏乐歌,在殿外设大乐,在殿下面立三舞杂队。光禄寺在御座下方西面设酒亭,东面设膳亭,在酒膳亭的东西则分别设珍馐亭、醯醢亭。御座的东西设御筵,皇太子座设在御座东,西向,诸王则分列在御筵两边,东西相向,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群臣四品以上的安排在殿内,五品以下的安排在殿外东西两边的走廊。同时,有司壶、尚酒、尚食等人员在附近服侍。
  到宴会日期时,皇帝乘车驾向奉天殿行进,车驾开始行进时,奏大乐,皇帝升御座后,大乐停止。之后鸣鞭,皇太子和诸王依次上殿,四品以上文武官员从奉天殿的东西两门进殿,在殿中站立,五品以下的官员站在殿外台阶上,行礼完毕后各自就座。光禄寺开始进献御筵,此时奏大乐,御筵进到皇帝面前时,音乐停止,宫内使进献花卉。进献完毕,由光禄寺官向皇帝进酒九爵。进酒期间有散花、进汤、表演武舞等内容。
  此后由光禄寺官收起御爵,鸿胪寺序班收起群臣杯盏,再进汤、大膳,奏大乐,群臣起立。进献完毕后群臣再坐下,由序班供应群臣饭食,音乐停止。大宴仪末尾时,由相应人员撤膳,撤膳时表演舞蹈。然后撤案,光禄寺撤御案,序班撤群臣案。宴会结束时,群臣走出座位面北站立,向皇帝行参拜礼,参拜后分成两列东西向站立。此时仪礼司上奏大宴礼完毕,皇帝车驾起程离开,群臣按次序出殿。